起名张宗海云南文献之最早的诗歌总集沧海遗
明初沐昂编纂的《沧海遗珠》是现今已知云南最早的诗歌总集。
《沧海遗珠》.封面
沐昂(1379—1445)是黔宁王沐英的第三子,字景高,初任散骑舍人、府军左卫指挥佥事等官。明成祖时,其次兄、黔国公沐晟出征安南,沐昂以都指挥同知领云南都司事,累升为右都督。明英宗时,参与第一次、第二次麓川之役,征讨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互有胜负。在沐晟暴卒后升任左都督,佩征南将军印接任总兵官,镇守云南。正统十年(1445年),沐昂去世。追封定边伯,谥号“武襄”。
沐昂虽是武官,但深受父兄影响,喜好诗文,结识很多当时文人,其本人也有十二卷的诗文集《素轩集》,其诗文有较高的水平,清末云南状元袁嘉谷(1872—1937)在《卧雪诗话》中将沐昂与谢榛、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祯等名家相提并论,称其作品“较可观”。
沐昂收集明初寄居滇南21家诗人作品,编成《沧海遗珠》,这是明代云南文学乃至明代文坛的重要文化遗产。此书收录的都是明初在云南做官、流寓或谪迁来的人的作品,这些人又多属沐家门下士,如朱经、方行、韩宜可、王景彰及日本僧人天祥、机先、大用等共二十一人,基本上没有云南本土人士,收录作品共275首,其编纂体例是于每人姓名之下,略注其字号籍贯。沐昂编纂此集,是因当时人所编文集过于简略,以上诸人的诗作均未涉及,尤其是其中部分人如朱经等人无专集传世,文集取名“遗珠”取义为明初诸诗选如《雅颂正音》等所遗漏。(据文献记载,这些人中有部分人也专门的文集,如方行有《东轩集》,楼琏有《居夷集》,王汝玉有《青城山人集》,逯昶有《方外集》、《逯光古诗》、《逯光古集》,平显有《松雨轩集》,张洪有《张宗海集》,杨宗彝有《贵竹稿》,这些文集是在《沧海遗珠》编成时就已有,还是在《沧海遗珠》编成以后才有,这需要进一步考证。)
《沧海遗珠》对收录诸人只略注其字号籍贯,昆明学院孙秋克曾对这21位诗人的生平行实进行了补充和考订,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该文(孙秋克,昆明学院学报,《沧海遗珠》考,2010年3月)
时任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为《沧海遗珠》作序,序的时间为正统元年,可知《沧海遗珠》初刊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曾有江西袁州府万载县知县陈璨重刊,刊印后至清初仍见流行,乾隆年间已传世甚至稀,编修《四库全书》时,乾隆帝谕令全国各省官员广泛搜集前代遗书和本朝人的著作,当时云南巡抚为江西人李湖(字又川),在访得多种云南文献后爱不释手,便以“蛮荒边远,无文献可言”为由,不予上交四库馆而私藏,其中就包括有《沧海遗珠》。袁嘉谷曾感叹“吾滇文化渊远,通人志士世代相望,而文字放佚,湮没不宣。盖滇南图籍,一厄于蒙诏徙民;再厄于沐英一烬;三厄于李湖奉诏收书,归之私室;四厄于咸同兵事,劫余无几。”虽然李湖没有上交《沧海遗珠》,但最终仍然被《四库全书》收录其中,《四库全书》言明乃据天一阁藏本收《沧海遗珠》,后袁嘉谷从杭州文澜阁抄录副本,归刻于滇,收录在《云南丛书》中。
杨士奇的序言中说全集共三百篇,但根据《四库全书》版本统计只有275首。
《沧海遗珠》的诗篇风格以清雅为主,杨士奇在其序言中说:"余阅其诗,大抵清楚雅则、和平婉丽,极其趣韵,莹然夜光明月之珍,可爱可玩而可传也,有以知都督公之识之明矣。"
以下摘录部分诗作以供欣赏:
留别选禅师 方行 分经莲漏下 幽径石苔封 却笑此时别 更于何日逢 敲门思看竹 解榻爱听松 明发孤舟去 江云千万重
山中絶句 方行 满溪流水碧于苔 无客重登旧钓台 惟有多情沙上鸟 向人飞去又飞来
秋夜 曾烜 何处偏能断客肠 西风吹雨到池塘 都将万叠青山恨 散作离愁一夜长
曾烜
现在传世的本子主要是以下几种:
《沧海遗珠》四卷,[明]沐昂辑,[明]成化十三年陈璨刻本,十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双边,藏于安徽省
图书馆、临海市博物馆;
《沧海遗珠》四卷,[明]沐昂辑,[清]云谷山房抄本,十行 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藏于国家图书馆;
《沧海遗珠》四卷,[明]沐昂辑,[清]四库全书本;
《沧海遗珠》四卷,[明]沐昂辑,[清]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藏于国家图书馆;
《沧海遗珠》四卷,[明]沐昂辑,民国三年云南省图书馆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云南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沐昂<沧海遗珠>注》(朱蕊 注),注者对《沧海遗珠》原书所涉及的所有诗文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分章节和类别对不同的字、词、句进行了注解,同时加入了个人对原诗文的分析和个人注解方式的阐述,有助于现代读者对这些优秀诗篇的阅读理解。
沐昂《沧海遗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