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装修有隔音隔震效果的21户居民的梦想
襄阳南路452弄21号,小区南靠建国西路,东依襄阳南路。这里是上海最好的地段之一。“这个房子当初是作为职工福利房,由厂房改成的居住房。”6岁就随父母搬入202室,一住60年的郑炳红老人还依稀记得房子的来龙去脉。
初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21号三层住宅,房屋建筑平面呈矩形。由厂房改建的格局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房屋楼板建造时采用小梁薄板作为预制楼板,隔声隔震效果差。”区房管局高立荣介绍。尤其卫生是个大问题。整栋房子没有卫生间,家家户户要倒马桶。但在当初能拥有这样的公房,在上海滩已算是幸运的。
随着时间流逝,房子变老,住在这里的体验也渐渐变得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楼上走动楼下吃灰。楼上楼下,左右隔壁,走路、说话,啥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住二楼的郑家阿姨说。更糟糕的是,随着居民的生活改善,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增加,整座老房子的负荷更加沉重。原本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开始出现各种沉降、开裂、倾斜等问题。住205室的已退休的吴老师说:“南墙和北墙有明显落差、倾斜,墙面起酥,用手一碰墙面就往下掉渣渣。老居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房子不安全了。”
厨房拥挤,油腻脏乱,邻里矛盾不断。出于对卫浴设施的需要,有些居民自己装修在家里安装了电子马桶,不仅污水直排进下水道,影响环境,邻里矛盾也不断加剧。吴老师说:“装一家吵一架。”居民们希望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却感到力不从心。
民生实事 牵动人心
民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事实上,对于这座老房子的修缮早已列入徐汇房管局的计划,并纳入徐汇区严重损坏房销项项目。然而,由于建筑和居住的情况比较复杂,计划的实施迟迟没有开始。而居民们对于改造,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晚年能改善一下,我们真的很感激的。”“能够拆落地是最好了。”
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区房管局、天平街道和物业多次沟通。征收、动迁眼前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在现有条件下,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在大力推进改善民生和城市有机更新的背景下,2018年,作为留改试点,区房管局和天平街道共同启动了这一老住房改造工作。
天平街道建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万莉娜清楚记得,2018年7月8日,是第一次召集居民开动员会的日子。“家家有自己的想法,意见不统一。”
专业部门对老房子的现场和检测报告显示:房屋建造至今,房屋未得到全面的修缮,房屋的许多部位、部件都已损坏。存在坡屋面渗水、雨水管锈蚀、外墙粉刷起壳、外窗损坏或开启不灵活、公共楼道墙面粉刷脱落等现象。“空间年久失修,加上油烟味道大、无卫生设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对于21号的整修改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旧房改造,难点凸显
整个旧住房改造的最大难点是公共空间的改造,它牵涉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在空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改善呢?改造以建筑安全为首要任务,并结合居民生活需要,对公共部位的功能进行提升。出于安全考虑,改造期间,21户居民必须全部搬出。居民能同意吗?搬出去,回来后房子会变成什么样?自己在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力会遭到损失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搬出去,回来会有什么得益呢?
“改造最大的难点还是处理人的关系。它确实有居民的生活要求,而且居民都是要回搬的,所以怎样处理和居民的关系,以及居民之间互相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既要维护住户的既有利益,又要考虑未来发展……”区房管局负责人说。
“达不到我要求,我绝对不搬……”有居民撂下狠话。既尊重历史,又通过设计,切实改造居民的生活,提高他们生活品质。设计,考验着工作人员的智慧。一户户量灶台尺寸,寸土必争,卫浴设施安装部位……从设计方案到统一实施改造的落实,万莉娜已经记不清她和工作组同事上门与居民沟通、协调的频次,听过多少牢骚话。
“由于家家户型不同,我们推翻了设计第一稿,而是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最后是一户一方案。”徐房建筑项目负责人说。工作组对居民的公用厨房使用情况进行详细测量和记录,承诺对每户居民现状都做出极大改善后,居民们纷纷在告知书上签字,同意搬家。让万莉娜印象最深、最棘手的是:就在居民们签字同意改造陆续外搬过程中,有居民突然反悔了……“好在,最终邻里双方达成了一致,彼此成全了好事。”
居民全部搬离后,襄阳南路452弄21号改造正式开始。工程队搭起了脚手架……屋面翻修、排水沟更换、外墙修缮、外墙修粉、雨水管(斗),空调滴水管更换、每户增设雨棚。工程有条不紊地展开。
化解难题 步步深入
工程解决的难题之一是消除了安全隐患。“考虑到现房屋楼板为小梁薄板,板厚较薄,其隔声隔震效果差,为提高居民上下楼层之间的隔音效果,工程对所有房间楼板采取增加现浇面层50厚进行隔声隔震。因这一措施增加了原楼面荷载,工程还对原房屋墙体、梁、基础等进行结构补强措施。”工程设计人员介绍,改造中还对房屋墙体、梁、柱、基础采用钢筋网片、槽钢、树脂水泥灌浆等进行了结构修复和补强,从根本上消除了房屋安全隐患。
卫生设施是老房改造中要解决的又一难题。21户居民,几十年来洗澡要去公共浴室,“拎马桶”是居民每日必做的事。房屋改造前期,区房管局就把解决居民“拎马桶”事宜纳入改造内容进行调研。由于21户居民房屋类型多样、面积偏小,又无幢内公共空间可挖,多次牵头设计、居委、物业等,逐户看现场、听意见,提出了室内加装“卫浴一体”的设想,形成一户一方案。
工程从此终结了居民“拎马桶”的窘境。改造之后,居民室内都安装了单独卫浴。每家每户都用上了抽水马桶、淋浴房,并且排水通畅。工程现场负责人董友介绍:“每家每户排水接到共用排水管后,最终排到化粪池里。不仅解决了用水问题,还保证是卫生安全的。”
一户一方案还细化到瓷砖的色彩、马桶的尺寸、地板的颜色等都征询居民的意见。工作人员更是每天盯在工地上,根据居民意见不时做出调整。吴老师家不足7平方米,要在如此局促的空间再辟出一个“卫生间”,难度可想而知。吴老师选择了最小的尺寸。可等安装到位后,却发现淋浴时没有了回旋的空间。工程队返工,为“卫浴一体”做了空间延伸处理。“工程队不仅技术好,态度更好。”居民们纷纷对负责施工的徐房建筑实业有限公司表示赞叹,“施工贴心、耐心,真是不厌其烦。”
公共厨房也是改造的一大重点。根据居民签约厨房布置平面,施工人员合理布置煤气灶台、脱排油烟机、水槽位置。为每户特别安装了橱柜,以及台盆、龙头,极大地提高了居民使用的方便程度,提升了居民的实用舒适感。郑家阿姨说:“烧饭烧菜心情也不一样了。”
如今,襄阳南路452弄21号已完成房屋的全部改造。21户居民陆陆续续搬回了装饰一新的“新家”。房屋内部墙体、地面全面翻新,各类线管入槽,屋面外墙“横平竖直”,对空调外机罩、晾衣架等规范处理……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内外脏、乱、差问题。“环境变美了,品质提升了。”101室徐静波、倪松德夫妇说:“真的没想到会改得这么好。像宾馆一样。”
“旧改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在实施老住房改造时,结合区委、区政府力推的'马桶工程'、环境微改造等,我们力争效果和居民得益程度都满意,并持续推进这项工作。”区房管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