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说朱佑樘是明朝格局最大的皇帝
揭秘:为何说朱佑樘是明朝格局最大的皇帝?
清军入关后,从顺治二年设立明史馆,一直到乾隆三年,终于完成了《明史》的编撰。一部史书,编了94年,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很多人认为,清人编撰的《明史》,对明朝肯定有所黑化,其实,这种臆测并不属实。在“二十四史”中,《明史》材料翔实、行文简洁,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正史。《明史》对明朝帝王的评价也相当公允,在《明史·本纪第十六》有云:
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意思是说,明朝一共16位帝王,除了朱元璋、朱棣这两个“祖”以外,贡献较大的帝王还有3个,他们分别是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以及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的情况,和朱高炽、朱瞻基略有不同。朱高炽、朱瞻基继位时,明朝欣欣向荣,只要不犯大错,必然能成就一番霸业。然而,朱佑樘登基时,明朝已经千疮百孔、积弊已久,但他扭转乾坤,促成了“弘治中兴”,这份功绩,实属不易。
朱佑樘是一位可以和汉文帝、宋仁宗并肩的明君,他在某方面的格局,甚至超过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客观地分析朱佑樘。
一、生于帝王家,吃着百家饭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以来,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中间虽然也有波折,但整体上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到了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把明朝差点拖垮,好在明代宗和于谦力挽狂澜,避免了明朝发生“靖康之耻”。可惜明代宗无子,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辟,8年后传位给他的儿子朱见深。朱见深也就是明宪宗,是本文主角朱佑樘的父亲。
且说朱佑樘登基,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明宪宗晚年怠政,大臣们早有不满,如今新君继位,令大家都有所期待。然而,还有一群人,则如坐针毡。
例如,万贵妃的弟弟万喜,他听闻朱佑樘顺利继位,面如死灰,回到书房写好了遗书,等着朱佑樘来杀头。毕竟,朱佑樘和万贵妃之间,有着深仇大恨。还有很多曾经巴结过万贵妃的人,也都非常惶恐。
可是,大家都小看朱佑樘了,虽然有大臣上书建议将万家满门抄斩,但朱佑樘却视如不见。
作为一个掌握无上权柄的帝王,他遭过很多罪,也受过很多伤害,在他有机会报仇的时候,他没有这么做。他有杀仇人的理由,但却不杀,这才是明君的胸怀和气度。
三、召敢言之臣,求方正之士
朱见深曾经是一位明君,只可惜,他晚年有三大弊政(西厂、皇庄、传奉官),把明朝搅得乌烟瘴气,待到朱见深去世,他留给儿子朱佑樘的,是一个民生凋敝、朝政紊乱、千疮百孔的明朝。
接下来,18岁的朱祐樘,开启了力挽狂澜模式。
由于童年的坎坷经历,朱祐樘的身体并不好,但他早朝从不缺席,有时候事情太多,他还重开午朝,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和大臣们商议朝政。明朝多年没有出现过这么勤政的君王,大臣们刚开始还不适应,以为朱佑樘是做做样子,后来见皇帝日日坚持,大臣们都感动不已,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位明君。
朱佑樘当时毕竟才18岁,他知道,自己还年轻,若想变得强大,需要不断充电。于是,他上午处理国事,下午又重开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
以前的经筵侍讲,是每三个月一次,大多是做给天下人看。但朱佑樘要求每天一次,如果当天有空,就多学一点,如果政务太忙,就少学一点。
朱佑樘登基时,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和很多青年帝王不同的是,朱佑樘脾气温和,他敢于任用直言善谏之臣,无论大臣们给他说什么,他从不生气,大有宋仁宗之风。
朱佑樘生活非常节俭,他的父亲朱见深在世时,每年都要用上千匹松江细布做衣料,待朱佑樘登基后,有人给他送来新衣,他感慨说:“这种布,一匹抵得上十几匹锦棉,我穿他,太过浪费。”从此下令不再用此布做衣服。
朱佑樘虽年轻,他却有一个其他帝王望尘莫及的品格:不近女色。朱祐樘之妻张皇后16岁嫁给朱佑樘,夫妻二人感情甚笃。朱佑樘登基后,大臣们多次奏请给他选妃,他都嗤之以鼻。终朱佑樘一生,他的后宫嫔妃数量,始终保持1人,那就是元配夫人张皇后。这种现象,在中国帝王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朱佑樘勤俭躬行、勤于政务,重视司法,打击贪腐,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大明朝很快变得吏治清明、河清海晏。这是明朝自“仁宣之治”以后,迎来的又一个治世,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蓬勃发展,史称“弘治中兴”。
《明史·孝宗本纪》评价:
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明孝宗朱佑樘是一个好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一个好人。
四、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宋朝大儒周敦颐曾有一句名言: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意思是说,人对于最高境界的追求,是一个不停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保持好良好的心态,止住贪念,并且改正错误,才能成为圣人。
朱祐樘成为明君的过程,其实用上述这句话概括,非常精准。因为他虽然想成为明君,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曾面临诸多诱惑,也迷茫过,庆幸的是,他能及时改正。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子孙,艺术细胞是非常发达的,有喜欢修道炼丹的皇帝,也有喜欢木匠做手工的皇帝,朱佑樘也不例外,他曾非常喜欢弹琴。大臣们认为,弹琴虽然是修身养性的东西,但帝王不可过于钟爱,有“玩物丧志”的风险。朱佑樘心里不服,曾私下对太监说:
“朕就不明白了,难道我弹个琴,就成了昏君了?”
是啊,东汉末年,周瑜精通音律,不照样靠文韬武略留名后世吗?
但不服归不服,朱佑樘最终还是听从了大臣的劝谏,几乎不再弹琴。
朱佑樘也喜欢画画和发明,据传言,世界上第一个牙刷,就是朱佑樘发明的。当然,这件事没有史料支撑,笔者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从朱佑樘并没有深陷其中来看,他和其他明朝皇帝,还是不同。
朱佑樘曾经有一个心腹太监,名叫李广。此人曾利用朱佑樘身体不好的事实,多次进献佛道之术,大臣们弹劾李广,朱佑樘却百般袒护。后来,李广自请修建一座毓秀亭,没想到亭子刚建好,宫中就出现大灾,百官纷纷发难,李广惊恐之余,畏罪自杀。
得知李广死了,朱佑樘非常伤心,在李广的住处,搜出了一个账本,上面写了某某官员送来“黄米多少石”、“白米多少石”。朱祐樘读书读多了,有些犯傻,他当着众臣的面为李广辩护说:
“你们看看,李广的家一共就这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这么多米?我说你们冤枉他了,你们还不信!”
这时,一位官员告诉朱佑樘:
“陛下,这不是真的‘黄米’和‘百米’,这是代指黄金和白银哪!”
朱祐樘听完,如梦初醒,他终于明白自己有多天真。从此之后,他再也不选择“偏听”。
周敦颐说得对,要止住贪念,改正错误。朱佑樘犯错误不可怕,因为他及时改正了。在昏君和明君之间,他迷茫过,但他还是选择了后者。
五、吾不自治,谁能治吾?
权力,需要监督,但皇帝的权力,则不好监督,因为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不允许有人爬到自己头上。宋朝的台谏制度,是历史上较为“可怕”的监督帝王的体系,皇帝一旦有错,御史台和谏院则像发了疯一样上书劝谏,有时候身为皇帝也不得不屈服。但明朝以来,朱元璋性格刚猛,不喜欢御史指手画脚,朱棣刚愎自用,御史们的意见也很少听,所以,明朝的皇权,其实是缺乏监督体系的。
这一现象,到了明孝宗朱佑樘时期,有了改观。朱佑樘重用言官,欢迎他们提出意见。明朝嘉靖年间之所以会出现“大礼议事件”,群臣公然抗议帝王,本质上还是个明朝言官集团的崛起,但从本源上说,言官集团的崛起,发生在弘治时期,也就是明孝宗默许的。
身为皇帝,明孝宗难道不知道独掌天下会让自己更快活吗?他知道!但是他也知道,若没有大家的监督,一个帝王很容易德行败坏,一个王朝也很容易走上歪路。换句话说,明孝宗不是自私的帝王,他是一位有长远眼光的明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吾不自治,谁能治吾?”
所以,笔者认为,明孝宗促成“弘治中兴”固然伟大,但是他能让人来监督皇权,也同样伟大。
笔者认为,朱佑樘建立的功业,或许不如朱元璋、不如朱棣,但他的格局则比朱元璋和朱棣更大。
朱国桢曾评价:
“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在封建社会,帝王所有的不过三件事,即:立德、立功、立言。
明孝宗身为大明帝王,享受无上的权力,他可以选择奢靡的生活方式,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躬身勤俭;
明孝宗身为一国之君,手握生杀大权,他可以选择杀光仇人以泄愤,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以德报怨。
明孝宗身为天下之主,他可以像其他帝王一样,广纳嫔妃,因为后宫三千也不能代表他是昏君,毕竟明朝的太祖、太宗后宫也很充实。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一夫一妻。
很多人,一辈子受限于金钱或权利,只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但明孝宗朱佑樘则不同,那些遥不可及的欲望,对他来说轻而易举,然而,他却选择了克制。
无欲则无敌,明孝宗朱佑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这样的帝王,不仅明朝只有一个,纵观史册,也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