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房装修色彩天府黄川西灰成都红纯净白
如何让城市色彩形态、公共配套、交通出行等服务更科学、更优化、更便捷?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7月21日上线值守“成都面对面·党风政风热线”节目,阳光回应:居住区和产业区将广泛采用天府黄主色,形成100个未来美好公园社区;规划布局102个邻里人家项目,已推动20个“邻里人家”示范项目规划实施;构建三网融合城市绿色交通体系。
公园城市色彩和形态控制居住区和产业区将广泛采用天府黄主色形成100个未来美好公园社区充分借鉴哈尔滨、武汉、新加坡、巴黎先进城市色彩规划管控经验,深入挖掘和研究成都的历史文化、自然本底、城市气质,目前成都正在探索成都市公园城市色彩控制规划管控的机制。
据了解,在城市色彩营造上,居住区和产业区将广泛采用天府黄主色系,在重要功能节点使用基于川西灰、成都红、纯净白形成的淡彩色辅助特征色,在城市局部区域则使用高彩度、低明度的点缀色。
在空间组织优化上,随着500公里主绿道贯通,10万亩都市景观农业呈现,2万亩水地打造,2000余处文商旅体消费场景的营造,环城生态公园正在加速成型成势,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将以环城生态公园生态绿楔、扇叶状布局模式打造城市绿心,整体形成11个城园融合片区和100个未来美好公园社区,塑造大美公园城市形态。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管处副处长罗靖说,“成都对环城生态公园周边进行了优化调整,最主要的是要从背园发展向拥园发展,原来是生态隔离带,是背园发展,现在要把环城生态公园变成城市的绿心,要拥园发展,体现城园相融共生,所以提出在环城生态公园周边规划建设100个未来美好公园社区,在规划上充分体现社区生态场景、开放空间、复合功能、慢行系统、绿色建筑、体验消费、创业生态、低碳产业、智慧管理、共享社会等十个特征,使其成为成都公园城市的展示区和高品质生活的体验区,最终将引领面向公园,春暖花开的理想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规划基本初步方案已经形成,正在按照程序报审,年内启动至少一个未来美好公园社区试点建设。”
高品质公共配套服务规划布局102个“邻里人家”项目围绕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补短板、提品质,聚焦群众的“衣食住行、文教体卫”日常生活,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完善便捷、高质量、特色化的公园城市社区生活圈。
为增强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按照“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要求,系统分析了我市社区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的现状,近期先后出台了邻里人家规划建设指导意见和布局专项规划,并在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规划布局102个“邻里人家”项目。
“邻里人家”项目:是以社区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区域特征、人口规模及周边配套等情况确定用地规模,建设内容包含基本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社区商业等要素,集合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
目前,已推动20个“邻里人家”示范项目规划实施,包括新川邻里人家、永顺路社区综合体、清河社区综合体、新庄社区综合体等。其中,永顺路社区综合体、清河社区综合体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前完成主体施工,其他项目正抓紧做好开工前期准备。明年邻里人家首批示范项目将相继投入使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区商业服务。
下一步,将重点围绕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以人本化、低碳化、智慧化为导向,会同相关部门打造宜业宜居的未来美好公园社区,持续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提升道路交通效率构建三网融合城市绿色交通体系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更加舒适便利。按照“站城一体、产业优先、功能复合、综合运营”的理念,围绕轨道站点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衔接轨道站点、公交场站以及周边社区商业、公服设施、居住小区、公园绿地等,营造多样化消费场景及生活场景。
对城市的主要道路进行街道一体化设计,让通勤体系更加完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在精准满足沿线交通需求的基础上,合理施划车行空间、公交空间及慢行空间,明确街道设计要求,统筹协调各类相关要素,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和与城市功能的协调融合。开展中心城区骨干道路网评估与优化研究,合理精准满足通勤需求,优化路网布局与功能;聚焦提高出行效率,提升系统整体能力;针对低效出行关键环节,提出道路优化指引。
重构环城生态公园周边路网体系。以环城生态公园的锦城绿道为环形枢纽,打造互联互通、渗透融合的高品质慢行网络,强化公园与周边社区的慢行体系连通;完善常规公交线路,加强与轨道和慢行接驳,促进围绕环城生态公园的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形成,引领“面向公园·春暖花开”理想生活方式,实现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7大特色专题研究引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目前成都正开展《成都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完成并审批后,将作为全市开展各类生态修复工程的基本依据,推动形成成都市“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的生态修复新机制,筑牢生态安全格局,支撑我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
规划重点:组织开展公园城市示范区背景下的城市宜居环境生态修复、落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功能生态修复、龙门山生态屏障功能修复、水网生态修复、都江堰灌区生态修复、特色生态廊道网络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七大特色专题研究,提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布局和修复任务,形成生态修复规划纲要和七大专题研究成果。
审稿:陆晗、张琳、李岚
编辑: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