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检测系统

马掌养花的好处打石补锅钉马掌旧的三百六十

发表于:2025-02-18 15:30:31 来源:蓝莓资讯

退休后的于继周已经锔过2000多把紫砂壶 记者郭尧 摄

打石匠 老建筑上留下美丽图案

过去,济南城里盖房子盖院都少不了石头。坚脚(基础工程)要用石头,装饰院墙或房墙需要石头。这些石头大都是现场打凿,这就需要石匠了。打石匠也分种类,简单地分有粗匠、细匠。粗匠是把山上的石头采切成大小长短不一的原料石,细匠一般是在山下,或磨或雕。曾经有老石匠开玩笑说,米开朗基罗事实上也是一位石匠,只不过是“世界著名”的石匠罢了。

在早年,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得着石匠,石敢当、捣臼、铭记、碑文、石磨、磉盘、石狮子等等全是打石匠一锤一锤凿出来的。石匠常用工具二锤、钢钎、锤子、栈子等等。以前,谁要想当采石匠,得跟着师傅学,一年没有工钱,每天要挑工具箱,几年之后才能自个儿干。如今,现场施工的打石匠已成为了历史,然而,他们在那些老建筑物上留下的精美图案或雕刻,却永远记忆着他们的功绩。

补锅匠 炉火中谋求生计的行业

从古代有了冶铁术后,人类煮饭有了铁锅,在古代叫“釜”。延续数千年,铁锅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炊具。旧时,济南百姓家一直都用铁锅熬饭、炒菜、贴饼子等等。经年使用,锅会损害破漏,稍有不慎便会碰裂难以为炊。那时人们生活并不富裕,不能经常买新锅,补锅这一行当便应运而生。

补锅匠多挑担走街串巷寻找活计。担子一头是小火炉和碎生铁、熔铁用的小坩埚,另一头是风箱、小凳和焦炭。他们边走边吆喝:“修补——铁锅!”揽到活后,补锅匠就放下担子,在门前或巷口支上小火炉和风箱,炉子上坐上坩埚,内放一些碎生铁块;待生铁熔化后,将待补的锅扣过来,在破漏或裂缝处,将锅灰刮净;用钳子夹着一个比小酒盅还小、与坩埚同样材料的勺子,舀一勺铁水,倒在需补的地方,趁热从锅的里外两面,用布卷蘸着砂土,一起用力挤压,冷却后便形成了一个周边不太规则的小圆“补丁”。

补锅匠常年烧火花铁,手上被炙热的铁水烫得多处裂口,脸上被炭火熏得总残留着洗不净的黑渍,眼睛被炉火烘烤,常年红肿。辛苦工作换来一些微薄的加工费养家糊口,十分艰辛。如今,不锈钢锅以及改进了的铁锅普遍使用,电饭锅、电饭煲、电饼铛等已是家庭炊具的主角,补锅这一行当早已消失了。

钉马掌 马蹄甲泡水浇花是好肥料

过去,运输物品大多靠马骡等牲畜拉运。日子一长,马骡蹄下钉着的铁掌就会磨损,蹄甲也不断生长。于是,在济南街头或一些客马栈门前,钉马掌的成了人们常见的行当之一。

老人称,放学路上常见儿童们围着观看钉马掌。钉马掌时,首先将牲口牵到木墩或木凳前,钉掌师傅用手轻抚几下牲口屁股,然后用手搬住骡马小腿向后一抬,将蹄置于木墩上;而后先用钳子将旧铁掌起下,再用一把立柄铲刀将老化的蹄甲切去,最后钉上新铁掌。钉铁掌砸钉子是门技术活,若砸偏了或砸进肉里,牲口会痛得乱蹦甚至影响行走。牲口的主人付完钱牵走牲口后,围观的儿童便一哄而上去抢切下的马蹄甲,以带回家泡水浇花,据说是上好的肥料。

打锡壶 手抱炉火以锡为友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一般家庭基本上都用锡壶,打锡壶是一种比较兴旺的行业。打锡壶的多

摘 要:旧济南的三百六十行,是济南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社会风貌,也是很多人赖以为生的职业。时代前进,在老济南原来的旧三百六十行中,很多行当都已消失。回忆起那深沉悠长的吆喝声、清脆悦耳的响器声,那已经发黄但蕴涵丰富的凝重历史,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走街串巷,或挑担或推车,都带着化锡用的炉火。挑担的一般前面挂一把锡壶,边走边吆喝:“打锡壶啰嗬——”同时,用一铁棍儿敲打那把挂着的锡壶,发出“啪啪”的声响。

揽到生意后,他们就把担子就地靠墙跟放下,支好坩埚、炉子,拉起风箱把炉火扇旺,准备开工。打锡壶的原料多是旧了的锡水壶,坏了的锡烫壶或锡蜡签子、锡香炉等锡制品。打锡壶的要先把这些东西弄碎,放入炉上的坩埚里,将锡熔化成液态;然后在两块厚石板上铺上火纸,中间夹一粗线围成敞口的形状,将熔化的锡水撇去浮渣后从两石板缝中倒入,冷却后形成厚度一样的锡薄片。锡匠用画规、尺子画线,再剪成壶的各个部位料,剪下的边角还可再投入坩埚中,熔化后再做一些小的部位料。而后按照各个部位的位置扣好,其接口处抹上“镪水”,用烙铁焊一遍,就形成了壶的摸样。制成壶状最后还要用小圆锤沿整个壶身一点点儿地击打一遍,使壶身上布满一个个美丽的圆点,其美观不亚于装饰图案。

最后,工匠会再向壶内注入清水,检验是否严实合缝,当毫无渗漏时才交予顾客。这种朴实的经营之风,充分体现了老济南人的诚实性格和当时社会风气的淳朴。(本报记者徐敏根据资料整理)

中国科技纵横官网

汽车画刊网站

中国高新科技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