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鸟瞧不起养猫狗鸟不吃亏养鸟比养孩子容易
作者/馍王
编辑/米利暗
在我这个被严格社会时钟设置的东亚人眼中,我最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开始认真地养起了“孩子”。这一代年轻人养的“孩子”并不一定是人类幼崽。
最近在网上有人晒养宠物娃的经历,其中一位网友说:“生孩子的好处就是有个宝贝,每天喊我妈妈。”但养宠物娃的网友毫不客气回怼道:“我养的鹦鹉也能这么干,还会飞。”评论区充满了生儿育女的父母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将这句话当作抖机灵。
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真的是在把鸟当孩子养。只要在各大平台上稍微搜索“手养鹦鹉”,就会发现大量的证据。有人分享喂养小鸟的攻略,有人分享小鸟看病的全程经历,甚至有人分享小鸟的职业培训经验。
这些现象让网友们大开眼界,原来“育儿”这件事情真的不局限于人类?鹦鹉也能像人类一样懂事能干?
说到养鸟,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并不是鸟的形象,而是一个站在鸟笼旁边时时俯视众生、时而俯身观察民情的老人。而他们养的小鸟也和他们如出一辙,常常孑立于笼中的站杆上,无欲无求,自给自足,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会唱出凄凉的歌声,仿佛是一个明白“我们之间只是利益关系”的心碎门客。
这种依靠禁锢维持的单边关系通常难以长久。如果有一天笼门忘记关上,小鸟会犹豫片刻,但也可能迅速飞离。
那么,年轻人养的宠物鸟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人形容它们像是把鸟攥在手里,怎么扔都扔不走。
24岁的养鸟人小黎分享了她的经验。她说养小鸟和猫狗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更聪明,更依赖人。过去,神经科学家认为大脑体积越大,生物就越聪明。在2014年,科学家们发现造物主对动物大脑的设计有一种神奇之处:让大部分神经细胞变小、进行局部连通,而少部分神经细胞变大、进行远程连接。这种设计既保证了神经元的平均大小,又保持了较小的大脑体积。正是因为这种设计,鸟类在保持了小巧体型的同时也发展出了高超的智商。
在网络上,这些鸟宠物备受宠爱。它们亲近人,要么在你身上,要么在向你靠近的路上,无论何时都愿意被人摸摸。
它们聪明,能够学习字母和数字,甚至会和主人一起听音乐摇头晃脑。它们便携,可以藏在衣兜、兜帽、手指上或者肩膀上。鸟宠主人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些小鸟当作身上的活动挂件,以突出“来去自如”的特点。
而对于养鸟人来说,最大的乐趣在于,当别人看着你的鸟时,仿佛在看待霍格沃茨的学生代表。你骑车时,鸟就在旁边和你一起飞行。你开车时,鸟就站在后视镜上享受风。在街上行走时,你可以与鸟互动,随时呼唤它来或挥手让它离去,无论地形如何都不会受到限制。
当你把鸟玩到这个地步时,别人已经不会再问你:“这到底是怎么养的?”他们只会看着你,然后在心里默默地说:“这个人真是个德鲁伊。”
网友们也被这些养鸟人的行为惊呆了,他们惊叹地问道:“为什么他们养的鸟和我见过的不一样?”这些养鸟人会一边从容不迫地喂奶,一边告诉你:“哦,因为这是手养鸟。”
年轻人养鸟的理念是“手养”,也就是在鸟刚孵化出蛋、还没有长毛之前开始人工喂养,没有亲鸟参与其中。这样养大的鸟不会野化,将主人视为家人。要想养好一只手养鸟,主人需要在长达一个半月的喂奶期内,每两个小时喂一次奶,时刻监测鸟的嗉囊状态,防止积食或饥饿。主人还需要保持温箱内的恒定温度,并定期清理排泄物。
所有品种的鸟在雏鸟阶段都非常“娇气”,甚至连冲拌鹦鹉奶粉用的水温都需要保持在40摄氏度左右。奶粉太烫或太凉都不行,小鸟的嗉囊会受伤或拉肚子。不陪雏鸟玩也不行,会让鸟感到抑郁影响它们的发育。但如果和它们玩得太多,也不行,会影响它们的休息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养鸟人们辛勤地操劳,忙碌地徘徊着,寂静的夜晚,小鸟终于安然入睡,只留下他们疲惫地坐在黑暗的客厅里,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糟糕,我真的当爹/妈了!”
在手养鸟这件事情上,你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回报是成正比的。经历过手养的人普遍表示:“太亲密了,和鸟妈妈一起长大的感觉真的与众不同。”一旦雏鸟过了两个月的阶段并断奶,手养鸟就会变得强壮,不容易生病。主人只需保持食槽和水槽的充足,小鸟就可以完全自给自足。而且,手养鸟的预期寿命可以长达15年,可以说比很多打工人自己的预期寿命还要长。
年轻人手养鸟可以看作是一种长期的责任和陪伴,他们对宠物的需求不仅仅是在生活上,还包括情感上的需求。而手养小鸟永远不会让人失望,它就像是一个你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最终成为无敌存在的养成游戏,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后期享受回馈。
那么,高智商宠物是真的能支撑场面,还是真的是人们的真正选择?
每个家长在被问到“如果孩子不聪明怎么办”的时候,都会给出一套标准答案:露出无奈而宠溺的微笑,然后说:“那能怎么办,谁还嫌弃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呢?”但实际上,他们会在不为人知的时刻偷偷打孩子一巴掌。
如果将问题中的“孩子”换成“宠物”呢?
宠物和孩子当然是不同的,宠物不需要上学、上班或进入社会。有些人就是喜欢看起来傻傻的动物,它们身上散发出的纯真无邪让人喜爱。
现在许多年轻人对宠物的期望已经超越了“赏玩”的范畴。那些身处苦逼打工生活中、在情感方面普遍缺失了“正面情绪价值”的人们,他们对自己的宠物抱有更多期待。
“聪明一点”在选择宠物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宠物的智力越高,主人就越能明确地从它们身上感受到忠诚和爱。宠物市场的数据也反映出高智商宠物的兴起。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在绝大多数通过大众点评搜索到的宠物医院中,都设有专门的“鹦鹉科室”,科室内配备了鹦鹉X光机等高端医疗设备。
同时,在中国,合法养殖的鹦鹉种类也在向“更大更聪明”的方向发展。今年4月初,《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专用表示管理办法》宣布小太阳和尚等中型鹦鹉进入试点养殖,这些品种比中国第一批合法养殖的鹦鹉如“虎皮”、“牡丹”和“玄凤”更聪明、更强壮。这一消息一经公布,四月中旬各大网站上就出现了大量出售幼鸟的现象。
在猫狗市场上,边境牧羊犬作为狗类智商的代表,由于近年来需求上升,新的狗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市场上看,边境牧羊犬的价格从2019年的1800元逐年下降,今年已降至1000元。非法“后院狗商”甚至将未接种疫苗的边境牧羊犬幼崽的价格打到了700元。
在猫市场上,由于暹罗猫相对较聪明,逐渐受到青睐。
可以预见高智商宠物市场的繁荣将持续下去。这场繁荣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开始在越来越聪明的宠物身上得到体现。
被生活压力席卷的年轻人们在高智商宠物身上获得了稳定的情感回馈。他们重新认识到,在一段关系中真正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感到“我的一切付出都在被看到和重视”。
最后,回到养鸟与育儿的话题上。其实无论养鸟的人嘴上怎么说,心里都清楚得很:养孩子可比养鸟难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