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瓮养花(让自己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法国一位诗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曾被很多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引用,同样也能引起我们的思索:我们能否让心灵与现实生活分开,既生活在现实中,又生活在理想中?我们究竟能不能达到自己向往的境界?这一切有待我们的努力。
一座山寺里,一个书生正在唉声叹气。他本是个忠心的大臣,因太过清廉,不肯与官场中人同流合污,而被看他不顺眼的人诬告,只好避祸远走,躲到山中,每天只在寺里吃最无味的食物,听寺里的和尚不断诵佛,却根本参不透任何人世是非,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寺里有个小和尚欣赏书生的才气和争执,同情书生的遭遇,对他很照顾,不但每天给他端来寺院里最有滋味的食物,把他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在干活后从山里采些野花,放在书生桌上的瓷瓮里。那些花枝靠着瓷瓮里的清水,能开好些天,小和尚每天早上都会来换一瓮清水,让那些花更好养活。
一位,书生向小和尚道谢,又有些奇怪地问:“为什么每一天都要给花换水?”小和尚说:“因为师父告诉我,即使是清水,也要每天更换,才会保持它的新鲜,何况是养花的水?”
书生反复琢磨小和尚的话,越想越有味道。他想到自己每天都在为际遇叹气,让心中充满种种杂念,就像瓮里的水,即使看上去还清透,其实早已沉淀了杂质。何况人生际遇高低,就像月有阴晴圆缺,哪里是自己能把握的?
书生从此不再长嗟短叹,而是开始发奋著书,没几年,他的诗文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传到皇帝的手中,皇帝赏识他的才华,再次将他召回了朝廷。
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清理,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他们将改变人生的状态,一个本来乐观开朗的人,会因它变得愁眉深锁;本来心存善念的人,会因它变得阴暗多疑;本来积极主动的人,会因它变得畏葸不前……所以,一旦心灵产生负面情绪,就要争取早日摆脱,而不是任它左右自己。
人的心灵应该像被供养的在净水中的鲜花,即使它的生命是有限的,却也能尽量保持颜色与芬芳,让人见之忘俗。如何保持自己的清净?一要认清现实,二要认识自己。现实,往往是不可逆的,不能更改的,即使它没有顺着我们的心意,但至少给了我们一处落脚之地;自己是生命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如果能充分发掘潜力,改变现实也并非不可能。
但是更多的时候,现实强大,我们的力量暂时有限,只能在现实与自己的心愿之间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以暂时的退步求得长久的发展。只要能够安然接受这种状态,你就不会被杂事纠缠心神,而是保持一种怡然自得状态,不为境遇烦闷。
人们都说,俞教授的气质特别儒雅,五十多岁的年纪,不像普通男人身形臃肿,腰上全是层层赘肉,而是腰杆笔直,玉树临风。鼻梁上的金边眼镜和整洁的衣物,还有说起话来的那种斯文样,让人觉得这个人像是远离凡俗的世外高人。尤其是他在课堂上摊开一本线装书,就国学、古文字侃侃而谈,更让人心生向往。
学生们常常私下猜测,俞教授一定有一个十项全能的妻子,包办他生活里的大小事情,他才能这样不沾烟火气。可是知情的教授却知道,俞教授的妻子是个天真笨拙的人,什么事都要由俞教授照顾,就连每日三餐,也是俞教授来做。学生们听了大跌眼镜,都说:“怎么会呢?为什么他脸上没有一点烦恼的神色?”
“为什么他要烦恼?他不觉得有什么事值得烦恼。”那位教授说:“或者说,他觉得能够研究自己喜欢的学问是最重要的事,其余的事都不能称为烦恼。”
相由心生,气质是天性使然。一个人的心事,即使不写在脸上,鬓边的白发,眼角的皱纹,紧锁的眉头也会出卖你。而那些心怀喜悦的人,他们的眉头始终是舒展的,就像宽广的土地,轻风细雨也好,狂风暴雨也好,都不能让他们乱了手脚。就像故事中的俞教授,他的日常琐事恐怕比一般男人更多,生活的烦恼恐怕也不少,但只要有喜爱的事物,他仍觉得生活喜乐,才成就了自己的气质。
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在最让自己舒心的地方,而不是日常琐事。想一想我们最喜爱的事是什么,最喜爱的人又是谁,只要想到有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生命中,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天,我们就可以在忧虑的时候,依然生活在这种喜爱和欢乐中,换言之,人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尽量把心思放在那些让自己开怀的事物上。
我们应该学着“在别处生活”,这个别处,不是让我们远离世俗,归隐山林,而是把心放宽一些,放高一些,容纳日常的不如意,超越日常的繁琐,想着的,都是与理想、与美好有关的事物,这会让我们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生活在此间,我们是凡夫俗子,每一天都在作茧自缚,为各种各样的事物烦恼,片刻不得清净;生活在别处,我们却可以成为破茧而出的蝴蝶,自由自在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