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与育儿育儿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欲修身
明代的大儒也是著名心学体系的名家王阳明说过“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当中的修身和养心之间的关系。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当代很多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孩子当中。
如今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各种生活压力的所迫,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似乎从来未从孩子的性格和心性,道德,品格方面去培养和教育。而是很关注,很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岁能够背诵过几首唐诗,两岁能否流利说出很多英文单词,三岁能否熟练运用十以内的加减法,上小学前是否已经都学会了一年级的课程。殊不知,欲修身,先养心的道理为何物?
我们一切的想象,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能否养育出品德高尚,三观正,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孩子,则不完全取决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是否具有非人的智商,而是有孩子内在的性格,心性,品性,格局,眼界等综合影响的。如今我们生活中,不乏有很多高智商,或拥有某方面独特技能的人才。但是,他们不仅没有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反而成为了人民群众仇恨和敌对的对象,甚至锒铛入狱,遗憾终生。这些人就是因为没有做到养心,不能够掌控自己,不能够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够清醒认识自己,而毁掉了自己的一生。
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几点来融入到日常教育子女当中。
第一点:不慌不乱,不焦不躁
每一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不能够以我们的角度,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眼界去猜测孩子的将来,去定论孩子的将来的成就和生活。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应当做到“不慌不乱,不焦不躁”。每颗种子都不一定是在春天种下的,因此,花期,果期不一定是在夏季和秋季收获。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发芽,开花,结果,等待孩子自然成熟。而非我们焦躁的揠苗助长,催着孩子赶快长大,赶快成熟,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点: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诗词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的内心世界安宁静谧,边可以从面容中表现出从容不迫的睿智和气定神闲的独特气质。具有气定神闲和从容不迫的气质,不仅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更是一种大将风范,是一种内心世界强大的折射,一种超强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的体现。而想要让孩子做到气定神闲,就要让孩子拥有心安家庭环境和生活氛围。父母关系和谐,待人和善,热爱生活,性格开朗豁达,能够耐心教导孩子,父母与孩子关系融洽似朋友。孩子内心自然就会自带满满的正能量,内心充满了阳光,自然就会心安,内心有归属感,有安全感。
第三点:“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这句话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说的。王阳明这句话,也正是我们内心深处应当谨记且用行动去执行的。我们往往都是忽略一些简单而明白实用的大道理,而却喜欢刨根问底追求一些复杂且难懂的学问。很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其实我们在刚刚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满怀激动的心情,都会在内心默默祈祷,只要我们的孩子健康平安,快乐的长大就足以,不求其他。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都忘记了自己对于孩子当初那简单而真诚的祈祷和祝愿。而是不断对孩子提各种要求,强迫孩子去上各种的特长班,辅导班等,经常训斥孩子,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各种的比较。可能结果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将孩子培养成我们期望的样子。
我们也不是生下来就会给孩子当父母的,我们也一直在学习成为孩子合格父母的路上。父母不妨先从自己开始养心修身,从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带动孩子内心和品格上有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