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艺术常识乐壶杂谈之十九艺术与生活
乐壶杂谈之十九 艺术与生活
作者 乐壶
艺术,在人们心中,充满着神秘。因为,其超迈于普通之中,又绝对游离于生活之外。
殚精竭虑的创作,是为生活领悟,宛若凤凰涅槃。热爱与敬业,目标与实现,成就了那些伟大艺术家及伟大艺术作品。
无论是音乐、歌唱、书法、绘画、雕刻,亦或政论文、赋诗、填词、编辑等,艺术总是一种旷达的洒脱,一种难以触及的美丽。
艺,是一种能力,代表着某一方面的高度,很多情况并非有意为之就可以;艺是心灵的精华,将心与物合一。
术,是一种方法,代表着某类目标实现的途径;锲而不舍,时常都可以实现。术是一种具标准化水平劳动的过程,将心之想,得以实现。
艺与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却又有部分联系;某种情况下,艺转化为术,在于普及及为人所接受。
社会上存在的大多数技能,属于术的范畴;艺由于直接将美与生命合一,其始终处于动态里,属于精神层面多些。术是可以培养的、培训的,其是形状、形式,其可以处于相对稳定里。
艺需要不断创新,术需要不断完善。
但凡艺术,作为一个综合体概念,都与刻苦、努力、执着、钻研等相关,属于凤毛麟角,属于原创;在精神高度投入某项事业时,正是动与静、付出与收获、成功与失败、燃烧和辉煌间的对话。
大艺术家,都是艺与术结合的;最初的艺术都是初步创制或者成型者,亦或 “开宗立派”者。
由于艺术多具超前性、创新性,更面临不讨人喜与不被理解等。
艺术家如果喜欢热闹,可能曾经孤独过,亦或得益于热闹的营养;如同李白与汪伦、元丹丘等,仰之者众。
艺术家如果乐于独处,可能历经喧嚣过,亦或感叹于时光的流逝;如同俞伯牙与钟子期等,知音者寡。
艺术与表现,孤独与欢乐,如同高山流水,百般过滤,峰回路转,始得真味。众乐与独乐,都指向了心之畅往。
艺术与再现,去粗取精,醪糟酿酒,更像深思熟虑,斟词酌句,方觉称心。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深厚的植根于生活,就没有艺术。
愈是标榜为艺术,愈根深叶茂;如同《诗经》之于民间,一如巴赫之于宗教。
正如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日常生活,磨砺与苦难,正是艺术的源头活水;可要能够做到那样,又需要怎样的心态、心灵与襟怀呢。
优秀作品问世,一旦面临众星捧月般推崇,暂时的,可能这是创作的动力。
而很快,就需要新作品去补充。只要创造力还未枯竭,社会给予的感受,自己深切的感受,就会充分体现在下一个作品中。
如同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或者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它们采取g小调;当然,布鲁克纳是以此向贝多芬致敬,这是他们生活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超越不了其最后作品时,似乎完成了一生的艺术表达,即:对于艺术,说完了想要说的话。
艺术就是这样,往往有一种遗憾。相对于人们的期望,希望持续听到与看到他们的作品诞生。有时,也却因为其逝去,停留住的一切,最终成为了永恒。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曹雪芹之于《红楼梦》,蒲松龄之于《聊斋志异》等,就是这样的艺术。
他们无法重复自己的艺术,一直在前行;每一个阶段,都是其艺术历程一个章节。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宋代无疑是一艺术高峰。词呈现出比诗更多的格律上的自由,因心里刻划,较诗歌丰富很多。
比如苏轼及李清照等的词,甚至具有了口语化特征;其通俗性与高雅性,竟然能结合得那般美妙。
这些再次说明,伟大作品、伟大艺术源于生活。
日常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大多不会研究其创作背景、个人经历等,乃至受过的苦难、艰辛;实际上这些需要了解,正是这些原因,成为创作背景动力与源泉。
人们更多从中得到美的感受,领略艺术个性之美。
伟大作品的诞生,要经历大量的修改工作。不断的雕琢打磨,去掉了那些不实用、虚张声势、可有可无的东西;无论多么复杂的思想情感,表现在听与看上,都要流畅、合理、逻辑、引人入胜。当一个作家很高产,作品竟没有雷同时,其背后付出可想而知,比如杜甫、苏轼等;亦或巴赫、贝多芬等。
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当初并不被人喜欢,甚至遭到过冷嘲热讽;若干世纪过去,其价值才被人逐渐理解。由此可见,伟大作品常常与孤独相伴。
如同巴赫《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比如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比如瓦格纳、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等的部分作品,都是在作者去世后的几十年、甚至百多年后,才对其崇敬到五体投地。
也如同梵高、毕加索的作品;亦或傅山、王铎的书法、郑板桥的书法以及兰竹石图等;还有像吴冠中等的绘画作品,等等。大多经历了相似情形。
艺术规律、艺术美的呈现,在一个时期时,竟然差别如此大。这大概就是原创与欣赏之间的距离,也是理念的差异使然。
一部作品往往又与时间长短、幅面大小、配器难易、复杂程度等关系不大。但,都经历面世、为人熟知、成名、广为传播的过程。因其美好具有一定的“普遍与广泛性”,就打动人,被人更好的理解了。
一位听者、读者、观赏者,被作品打动,是作品的成功;进而被很多人、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行业等所喜爱,就是伟大之作。如同艺术之上品、妙品、逸品,属于精神食粮,进入艺术殿堂。
有很多艺术,表达作者当初的心境。同时,非但不脱离社会;相反,它们更加敏感、强烈再现了面对社会时自己这种心里感受。
欣赏这类作品,宜对相关知识做了解,否则读起来会缺少很多细节,也少有共鸣。
我们可以大概这样理解,艺术家是人们“常态化表述”之外的“特殊化表述”群体,出类拔萃者极少。他们的作品“超常规”,美得令人振聋发聩,若醍醐灌顶。
艺术作品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素养与偏好、生存理念等,往往令人震撼。这些,也构成了艺术魅力。
于是,存在了比较多的当初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对于伟大的艺术家而言,孤独何尝不是一种提炼、升华。正是那“孤独”,创造出了超然清朗、禅意非凡的一部部问鼎之作。
曲高和寡与雅俗共赏,是可以共存共生的,它们之间密切的联系,在于生活之中;我们从上述提到的艺术家们身上,都会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