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活常识书籍读后感人教2019版高中
听说新教材的教参内容特别丰富,不晓得会不会介绍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但一看网上价格,我还是止步了,囊中羞涩呀。这一次内容太多,如有错别字,明天再改。
今天,我们来读“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细胞中的糖类
1.1教学处理
先说说我个人教学的处理吧,好久没说这个方面了。
从甜味说起,结合正反两方面例子(一些糖没有甜味,有甜味的甘氨酸不是糖)否定从甜味去定义糖。然后我自己会直接从化学角度告诉学生:糖类就是多羟基的醛或者酮及其衍生物(这个有点过分,但我看脂质部分教材写法也是明显不管学生有没有相应的化学基础了,有些东西就是那样,藏着掖着也没啥意思,只是这样做可能有点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然后单糖→二糖→多糖。在分类处理这些糖的时候,我会着重讲一下多数的糖可以直接或者分解后氧化分解供能,进而引出对糖类功能的概括: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这个论断教材是开篇就提出来的,我更希望学生在学习后总结归纳出来。
除了根据水解情况对糖进行分类外,还可以根据有没有还原性而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为了对这个教学内容做铺垫,在鉴定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实验中可以安排淀粉的实验。这个设计主要是应试的需要。
1.2关于寡糖
每次上课,我都会很固执地去讲寡糖。毕竟从水解情况分类,应该是单糖、寡糖(2-10个单糖)和多糖。我觉得说一下寡糖并不会增加学生多少负担,而且也不耽误编者强调二糖,只要把二糖写到寡糖的标题下面就可以了。讲寡糖附带还有另两个好处:一方面,学习蛋白质时,学生把三肽误解为多肽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叙述细胞膜上的糖类时,就可以明确地说通常是寡糖和蛋白质或脂质相连了。
当然,我的固执给我带来的后果就是我的一些傻学生不懂变通,不能理解一些教辅想表达的意思。
1.3关于“只有单糖才能被吸收”
现行教材说的是“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这个论断还经常被拿来考试,甚至上了高考题。该说法其实应该有个限定的范围,比如说人确实不能直接吸收二糖,但是部分植物细胞是可以吸收二糖的,大肠杆菌还可以吸收乳糖。教材改成了“二糖一般要水解为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这其实是更严谨了。
我其实特别喜欢讲这个内容,因为工作没几年就当了爹,小时候差点以为大宝是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人不能吸收乳糖(二糖),却可以吸收乳糖的分解产物葡萄糖和半乳糖(两者都是单糖)。附带还可以说说东亚人慢慢长大之后大都不适宜喝鲜奶。学生对这些内容还是感兴趣的,扯远一点,这也有助于帮助改正崇拜洋人饮食习惯的心理(马背上的民族讲这个得注意),另外也能为学生普及一些为人父母的常识。
1.4关于几丁质及糖类的元素组成
现行教材没有介绍几丁质,新教材才加的。这个内容除了纯粹内容上的增加以外,对教辅界的冲击在于几丁质是含有N的,也就是说作为糖类,除了C、H、O之外,其实是可以含有其他元素的。
教材前面讲了“糖类都是由C、H、O构成的”,可能很多教辅还是固执地认为糖类只含有C、H、O。其实仔细体会一下,就能发现教材表述和后面教辅坚持的是有区别的。
1.5关于糖类的分布
除了多糖的分布可以好好谈一下,单糖和二糖的分布是没有必要的。教材也说了乳糖主要存在于动物乳汁中,麦芽糖和蔗糖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这样的表述并没有否定其它生物细胞中就没有相应的糖,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查资料。
2、细胞中的脂质
2.1教学处理
先从生活中的脂肪出发→引出脂质→脂质的元素组成。这里脂质的元素组成必须强调一下,尤其是要强调脂质中含氧较少,含氢较多。虽然对学生而言,这只是一个事实,甚至可能连事实都算不上,因为她/他们还没有接触有机化学;学生顶多和生物教材后面联系一下,记住这是脂肪比糖类更适合作为储能物质的原因。学生以后要是学习生物学的话,他/她学习详细学习有氧呼吸过程时,就会明白这种强调的意义和价值了。
脂质的物理性质(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也需要说一下,因为这是接下来一章中讲细胞膜时需要用到的,铺垫得到位,要不后面讲的时候会比较突兀,毕竟新授课面对的是有机化学基础基本为零的学生。
接下来分类介绍几种脂质,多注意和生活的联系。
2.1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这个内容是新教材新加的,化学教材中应该也是有的。讲这个内容应该说和生活关系是很密切的,但是限于学生的基础,教材的写法基本就剩下平淡生硬的叙述了。如果学生基础好一点,可以跟学生多讲讲不饱和脂肪酸。深入一点处理不饱和脂肪酸就会涉及到顺式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这样更容易解释其流动性,教材讲不饱和脂肪酸不易凝固,这其实只是顺式脂肪酸的特性,反式脂肪酸并不具备。
2.2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这个内容新旧教材没啥差别。学生要记住单位质量的脂肪释放的热量比糖多,因此脂肪是更优良的储能物质;而脂肪之所以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是因为脂肪含有更多的氢和更少的氧。
这里有些老师会过于强调脂肪作为储能物质,实际上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糖原也是动物体内的暂时性储能物质,只是两者的储能效果不如脂肪。
2.3关于磷脂
与现行教材相比,磷脂元素组成部分的叙述做了很小的变动。“磷脂除了含有C、H、O外,还含有P甚至N”,这句话的意思是磷脂都含有C、H、O和P,有些还含有N。考虑到教辅的影响,不少教师都认为磷脂是五种元素都含有的。有这种认识其实也不怪教师,因为教材给出的磷脂示意图中,和甘油相连的是磷脂+胆碱(甘油的另两个羟基和脂肪酸相连了),而胆碱恰恰是含有N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磷脂都含有N,比如磷脂酸或者磷脂酰肌醇等磷脂,它们就是不含N的。
2.4关于维生素D
我个人的处理习惯是让学生知道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磷吸收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些钙药广告中强调添加了维生素D。并且还是跟学生讲一下,其实这种添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没有意义,只要我们晒一会太阳,就可以自行合成自身所需的维生素D。
3糖脂相互转化
这个是现行教材没有,新教材加上去的。内容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糖类很容易转化成脂肪,但脂肪不容易转化形成糖。我个人觉得这部分内容还是和人类健康扯上去比较好,它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增肥容易,减肥太难。合理饮食,保持健康。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我自己,每次体检都是甘油三酯偏低,而血糖一直都处于较高的临界水平,个人估计可能是糖类转化为脂肪过程中某些酶可能出了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