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艾灸的操作方法艾灸的操作方式有哪些呢
小儿艾灸的操作方法 艾灸的操作方式有哪些呢
一、小儿艾灸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艾灸是我国中医最传统是针灸疗法之一,是以燃烧艾草条或者艾草柱以熏蒸穴位的一种疗法!疗效显著,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的喜爱!那么,小儿艾灸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灸疗操作方法:
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二、艾灸的操作方式有哪些呢
艾灸其实也是针灸中的一种,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艾灸是怎么操作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艾灸的操作方式及三个阶段。
艾灸的操作方式
艾灸的操作方式很多,主要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
1、艾条灸
艾条灸法就是将艾绒卷制而成的圆柱,直径为1.5厘米、长20厘米,有的也加一些药物,称为药艾条。灸治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并与穴位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使用者感觉温热为宜。2、艾炷灸
艾炷灸是将艾绒做成的圆锥形的艾炷
,直接或间接地放在皮肤上,从上端点燃。如果直接放在皮肤上,艾炷燃尽后才换炷再灸,皮肤局部就会烫伤起疱以产生无菌性化脓,称为化脓灸,又叫瘢痕灸。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说的“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指足三里处的瘢痕灸。间接灸是在艾炷和穴位间衬隔某些药物,如生姜片、蒜片、附子饼、食盐等,不但能防止烫伤皮肤,还能发挥这些衬隔药物的作用,增强灸疗效果。如隔姜灸可治疗虚寒性腹痛、腹泻,隔蒜灸可用于治疗毒虫咬伤等。3、温针灸
温针灸是在针刺得气后,留针在适当的深度,将一团艾绒缠绕于针柄或将一小截艾条套置在针柄上,然后点燃艾绒或艾条,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体内,从而同时起到针和灸的作用。
三、艾灸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艾灸的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
最基本的身体反应就是出现热感的传递。这种热感可能会出现在局部也可能是全身性的。
2、中级阶段:
已知病灶部位会出现酸麻胀痛抽损痒冷等不同的反应。同时未知的身体部分区域也会出现类似的感受,这往往是身体潜在病灶的艾灸反应,遇到这种情况,病人应当给予重视,并加以理性的分析,同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这个阶段身体热力传感仍然存在,特定区域会出现跳动,冒水泡的感觉,均属正常的艾灸反应。慢性病人这个阶段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会有数月的时间。病症较轻的病人,则很短,可能数天或者十几天就会消失。
3、高级阶段:
这个阶段身体施灸前的各种不适症状基本消失。但是仍然会有个别的身体区域还会有偶发性的经络跳动。热力出现和传递非常快,一般在瞬间或者不到一分钟内传遍全身,5-10分钟后身体会出现异常清凉的感觉。
四、中医艾灸的简单操作方法
此法是用纸将艾绒卷成艾卷,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烤,以达到通经络、驱风寒之功效。
操作方法是:
根据病情,选择治疗穴位,将艾卷点燃,在距穴位皮肤1.5-3厘米左右回转移动,熏烤,以病人感觉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穴炙5-15分钟。为提高疗效可根据不同情况垫上姜片、蒜片、盐面炙。
一般腹泻、腹痛、呕吐病可隔姜片炙;虚痨可隔蒜片炙;急性吐泻或虚脱肢冷者可隔盐面炙。
实施艾炙时,要避免烫伤,万一出现烫伤起水泡,可将水泡的根部用酒精消毒,用消毒针将水泡水放出,涂点紫药水即可。
灯火灸法
灯火灸疗法又叫灯火爆法、灯草、神灯照、爆灯火疗法,古代称“神火法”,是散在民间沿用已久的一种简便灸法,属于中国医学火灸法之一。灯火灸法是用灯芯草(或纸绳等代品)蘸香油燃着灸灼病变部位或经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操作容易,治病效验,对急性腮腺炎往往1-2次就能治愈,所以此法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