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怎样的想要全身而退的
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怎样的?想要全身而退的退休有多难?
在古时,“退休”一词只指官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最早,“退休”一词可见于唐宋的一些文籍,如:韩愈在《复志赋序》写道:“退休于居……”此外,那时的官员退休不像现在,到了年龄就能享受晚年生活,先要打报告申请,批不批还得看皇帝的意思。
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官员退休倒是有年龄限制的。如《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不过,到了后来的朝代,退休的平均年龄都提前了,且由不得自己。
到了唐代,退休制度较前代完备了很多,并完善了退休金制度。进入宋代,该项制度又有了变革。首先,对年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文官和武官不同,前者在70岁可准备退休,可是,武官还得往后再延10年。
以此同时,还有补充,如果官员想提早退休,可以提前申请。但是,不包括那些少数的元老大臣。以至于,宋朝有了很多活到老做到老的官员。
不知宋朝皇帝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谏官们这么做,真实用意是想让皇帝用一些青壮派。但在皇帝眼中,还是听话的大臣用起来比较顺手。
不过,年龄大的大臣,相对于卒于任上的大臣,应是要幸运很多。身为两朝元老的向敏中居大任三十年,“时以重德目之,为人主所优礼,故虽衰疾,终不得谢(退休)”,72岁死于宰相任上。
宋哲宗时期,老臣孙固再三请辞,但是,太皇太后还是诚意挽留。于是,孙固不便再提致仕之请,只得“强起视事”。之后,忙碌了两三年,75岁死于任上。
更甚者,宋神宗时期,因守边大臣的挑选,老臣孙沔被授予边地重职。可怜已71岁高龄的他,一把年龄还得赴任,结果没到目的地,就亡于途中了。
不知皇帝心里是如何想的,尤其是边防重事,更应该培养后来者,不是每个人都像范延召,不存在年龄问题。
其实,重用老臣的现象每个朝代都有。由此,在无形之中就延缓了官员的提拔速度,导致了官僚体系的僵化。
皇帝怎能不知?
不过,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昭告天下,听话者会恩泽不断。
此外,宋代的退休俸禄很是优渥,即使父亲退休,儿子也可以顶替。如果有了战功,退休没准还可以食全俸。
不过,话又说回来,真心要退休也不难,就只看个人想要什么了。
- 上一篇:揭秘慕容麟为何逼死皇后
- 下一篇:胡须对古人真的很重要吗古人会以有胡须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