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起名尚书其实不难读
《尚书今古文注疏》自今年9月4日开始阅读,至今读毕。历暑热,至寒冬,约三个月时间。这是继《左传》和《诗经》后读完的第三部经书,在读古代经典的道路上又进一步。
该书其实2020年就已购得,迟迟未读,第一因注疏字体太小,读来煞费目力,阅读体验不佳。第二,语言太古,不看注疏,如看天书,因此几次试图读起,又几次放下。
九月以来,遂下定决心,以抄《尚书》原文形式,坚持阅读,因疏文太过繁重,没有通读,只是将原文和注读了一遍。
现将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
要点总结如下:
1. 知道该书是源自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一书,其中在文献版本一章里列了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有志于传统学问的可考虑优先购置。其中关于《尚书》的就有清人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2. 注疏多从源头梳理,如《尧典》本题的注就引《大传》对“尧”的本义做了解释:尧者,高也,饶也。疏里引《说文》: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尧和舜不是本人的原名,都是美词。尧名放勋,舜名重华。汉朝人认为尧和舜都是后人的给与的谥。
我们一般认识中有很多俗见,但翻看原典,和俗见差距很大,所以读原典的一大收获,就是能除弊。能在你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比如尧舜的称呼问题。
3. “岁”与“载”之别,《尧典》疏中:《史记正义》引孙炎云:岁,取岁星行一次也。载,取万物始更终也。《说文》云:“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徧阴阳,十二月一次。”
4. “土”与“壤”之别,《禹贡上》疏,郑注《周礼》云: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土犹吐也。以人所耕而树艺焉,则言壤,壤,和缓之貌。
5. 徐州来由:《禹贡上》疏,《书》疏引李巡云:淮海间其气宽舒,秉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
6. 扬州来由:《禹贡中》疏,引了不下三种说法,其一为《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其二为《释文》引《太康地记》云: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
7. 《微子》“若涉大水,其无津涯”疏,引《释水》云:由膝以上为涉。后人多不分。
8. 五行,《洪范》篇,郑康成注曰:行者,顺天行气。疏引《白虎通 五行篇》云:五行者,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水位在北方,木在东方,火在南方,金在西方,土在中央。
9. 《尚书》多“王若曰”三字,不知何意,后知如佛典“如是我闻”之意,即大王如是说,大王这样说而已。
10. 《大诰》疏引《风俗通》云:虎贲,犹言虎之奔。贲与奔同。形容像奔跑的老虎一样。如无解释,想破天也想不到这一层。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中说:“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中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都强调了因声求义的重要性。此一例也可为证。
11. 《酒诰》“惟民自速辜”,速者,《诗传》云:召也。今人仍用成语“不速之客”即保留本义。
12. 伊尹来由,《君奭》注云,伊尹,汤所以倚而取平,以尹(治)天下,故曰伊尹。可见伊尹本非人名。
商汤去世后,太甲即位,但因其暴虐,又被伊尹放逐到外地,三年后,见其悔过,才又迎回。可见当时相之权力。
以上为挂一漏万,蜻蜓点水之笔记,可见读书不勤,心思不密。
另,在知网中搜索《尚书》相关论文,其中扬州大学的硕博士论文有很多,一看导师还都是一个,叫钱宗武,即前一段时间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嘉宾学者。扬州大学撑起当今《尚书》研究的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