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局起名正阳门下书正香西四宝藏地正阳书局
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雅事,古人把读书这件事儿看得极为高尚,所以才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诗句, 或许不爱看书的人,始终不能明了,为什么读书人能在书中找到黄金屋,得到颜如玉,拥有千钟粟
在京城西四,有一个地道的北京爷们儿,经营着一间只跟北京有关系的书局,收藏着上万本只跟北京挂钩儿的书籍,只为留下老北京人无处安放的乡愁,对不少老北京而言,这家正阳书局,就是自个儿对老北京最后的念想儿
这间位于西四,万松老人塔下的正阳书局,是四九城最特别的一家书店,在这儿 ,您可能买不到最新的畅销书,但却能找到全北京,也找不出第二本的珍贵古籍,不大的两间屋子,却装着上百年的北京历史,关于北京的一切,都能在这儿找到答案,这才是正儿八经的京味书局
经营这间正阳书局的人,是北京爷们儿崔勇,乍眼一看,跟北京电视台的阿龙,德云社的栾云平,长得有几分相似,或许您想不到一个年轻人,为什么会跟成千上万本儿比自个儿年纪都大的书籍打上交道,这还得从前门大栅栏开始说起,老北京有首歌叫《前门情思大碗茶》
里边儿有句歌词儿‘我爷爷小的时候就在这里带我玩耍’给不少老北京人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说的是前门楼子,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人,小时候都在前门这片儿玩儿过,父辈们的童年,对北京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崔勇也是一样
当年的正阳书局老店,地址是在大栅栏地区的廊坊二条,在一条全是饭馆吃食的胡同里,独树一帜,开了一家书店,那会儿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如今只有得空,崔勇都会上前门这儿遛一圈儿,并不是爱凑热闹,而是大栅栏这片儿,变的太快,一天一个样儿
北京人每次来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当年崔勇也是年轻气盛,直接跟这儿盘了一小门脸儿,同时还有点侥幸心理,觉得自个儿土生土长在北京,在自个儿家门口,就算买卖赔了也不丢人,就连街坊们都特别纳闷,胡同里都是开饭馆的,抽冷子来一开书店的北京孩子,这书卖谁啊?
再加上2009年那会儿,北京实体书店,十家有九家最后都关张了,但崔勇还敢这么干,给人感觉用老北京话说有点儿葛,但谁都不可否认,只有崔勇的书店,才是真正的京味儿书局,主要为北京人服务,一屋子全都跟北京有关,直至今日,仍然是北京城里的独一份
一间书店,开在这个市井烟火气息中,不免让路过的人多看两眼,崔勇之所以非要开一家京味儿书局,主要是因为2017年搬家的时候,无意当中,发现了自个儿祖上的资料,还有一张老北京30年代的家族合影,看完这些老物件,给崔勇留下了很多疑问
带着某种执念,仅凭一张照片辗转在纷繁的资料之间,寻找着自个儿的根源,而他的寻根之旅,却不仅仅让他了解了自个儿的家族,还让他萌生了一个更大的想法,除了上班儿就是去潘家园,报国寺,图书大厦,成堆儿的买书,打这时候,萌生了开一家专营北京历史文献书店的想法
于是崔勇辞去了当时的工作,开始张罗开书店的事儿,2009年,在前门大栅栏正式开张,取名正阳书局,崔勇没想到的是这间生不逢时,夹杂在饭馆中间的书局,一开就是六年,14年,得益于北京人的支持,正阳书局挪到了西四的万松老人塔,这对崔勇来说,无疑是一件如鱼得水的好事儿
以利用文物来保护文物的理念向社会开放这个院子,这跟正阳书局不谋而合,在这儿可以找到任何关于老北京的记忆,在崔勇的踏实经营下,正阳书局的名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多热爱老北京的人走进了这里,认识了这间地道北京味儿的书店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崔勇的正阳书局,慢慢有了一批闻着书香而来的客人,久而久之,这群客人跟崔勇成为了好朋友,它的存在,让找到这里的老北京人就像找到了自个儿过去的家,或许有的时候,大伙儿并不是为了买书,只是想上门儿跟崔勇聊聊老北京,唠唠家常
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大多数人都是提笔忘字,而正阳书局却会时不时地收到全国各地来过这儿的读者,甚至只是听闻过崔勇故事的朋友们寄来的亲笔信,这些对于崔勇而言,都是最好的鼓励,他依然没有忘记当年的初心,他想为北京做的事儿,还有很多
当下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有理由说,每天哪怕抽半个小时的时间出来看书都很困难,但有的人为了给后人留下一字一句却在争分夺秒,崔勇正是其中之一,不少北京孩子都说正阳书局就是西四的一块宝藏地,因为每次走进门,都能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满满的收获!
- 上一篇:孟德姓氏起名如何借日月星辰取一个让人惊艳
- 下一篇:属蛇起名宜忌属蛇人取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