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西藏马蓝

起名懿华苏州人文莘溪女医顾斌丨尔雅斋

发表于:2025-10-21 09:54:26 来源:蓝莓资讯

(顾氏杏花馆木刻花笺中医方)

苏州人文:莘溪女医顾斌

作者:幼兰

张兄送我一本《莘塔镇志》。很想了解民国时期的私人诊所状况,我翻到第339页,见介绍:“民国14年(1925年),袁伯英开设袁氏中医诊所。徐蔚卿开设徐氏中医诊所,自制中药药丸,专治疟疾……民国35年(1946年)7月,莘塔集镇中医凌马氏,主治幼科;中医顾斌,主治内科。”他们的诊所均设在莘塔集镇。

熟悉的名字在镇志上出现。从渺渺几笔的记载,可看出:1946年,顾斌在莘塔行医,是位女医生。

志书记载的莘塔私人诊所,内容简单,无细致说明,可参考的史料太少,也着实难为编写镇志的老师们。将解放前莘塔集镇上唯一的女医诊所一笔带过,似乎有点遗憾。笔者作为一名分湖儒医世家的后代,寻本追源,特地在此补记一些我知道的杏林轶事。

顾斌(1925~1667),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人,出身儒医世家,其祖父顾似兰(1844~1902,号杏花馆主人)、父顾伯龙(1881~1957,名云路,字伯龙)、叔顾子洲、顾凤祥,皆能医。西塘杏花医馆声名远扬,医名盛于江浙沪一带。现代词人江蔚云(1914~2000,嘉善西塘人,其父江雪塍,民国著名学者,南社社员,晚年迁居苏州)有诗云:“不见良医顾云路,字如飞羽复如符,绝胜姚迮称名手,为访田家小艇租。”可见顾伯龙当时的名声之盛。

(1893年,顾似兰摄于杭州)

(1951年,顾伯龙摄于西塘)

(1936年,顾凤祥摄于盛泽)

(杏花馆青花瓷壶,大伏天供花露或凉茶)

顾斌聪慧颖悟,幼年便能熟背汤头歌诀,伯龙为女取名斌,字兰金,意能文能武,望女成凤,继承祖业。顾斌先入私塾学习经典国学,数年后,转入女校接受新式教育学习新知识,她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十六岁时考取浙江省中医专科学校,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

(1941年,顾斌摄于杭州)

顾斌秉承家学,通读经史,书法俊美,闲来喜欢到书画行购买心仪的名人碑帖临摹研习。她敬慕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博学多才,林的碑帖骨力劲健、姿态饱满,她特别喜欢。她有一遗物,是生前最爱,即由上海育古山房专印的林则徐小楷《九歌》,其封面处留有她的字迹:“民国三十年正月初五,购于塘东街中市,斌临。”当时顾斌年方二八,字里行间已看出她的笔锋刚劲有力、大气端重,神似林体。

(林则徐小楷)

顾斌从杭州的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回到家乡西塘,在父亲身侧襄诊一段时间,尽得家传,她经常随父出诊珠街阁、枫泾、练塘等地,期间遇到重急症病患时,在父亲的带教下也能临危不惧、应付自如。顾斌对于临诊论治有独特见解,辨证用药,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对现代医学也悉心钻研,临床会诊主张中西医汇通。

翌年,顾斌到芦墟摆期(分湖话,即坐堂看诊)。顾斌九叔凤祥(1901~1979,名云梯,字凤祥),在芦墟轿子湾设馆开业,有医名,赢得一批芦墟、陶庄、枫泾等江浙沪毗邻地区的香脚(江浙沪方言,指对某位中医的信奉者),并授徒多名,如东海徐氏奎鸿、芦墟秋水潭费氏伯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医名盛于莘塔)等高足均在其门下学习。那段时间,顾斌常去叔父的轿子湾医馆,俩人共研俞扁之术。

(顾凤祥民国时期的看病号簿)

(顾凤祥的验方手迹)

(费氏与杏花馆一脉相承)

民国时期的芦墟镇有二名女中医,一名是莘塔名医徐蔚卿的女儿钱徐乃瑾,另一名为妇科中医庄徐秀琴。钱徐氏也是出身名门,明代学者徐师曾后代,1934年在芦墟镇西南街茂丰里开私人诊所,中医内幼科,其弟徐其伟,上海南洋医学院早期毕业生,主治西医内科,1933年在莘塔中市开设镇上唯一的西医门诊,饮誉乡里。

莘塔是个小镇,从未有过女医摆期(刮痧开筋的妇女除外,毕竟没有系统学过《内经》、《伤寒论》等等中医理论知识)。那时,顾斌的大姐顾懿华(1915~2001,其父伯龙高薪延聘私塾先生到家授与懿华四书五经,并亲授岐黄术,嫁入凌家,做顺金米行账房先生,解放后回西塘从医)已嫁至莘塔凌家西墙门,丈夫凌顺型(1911~1965,开明米业主,与莘溪名人凌莘子、凌元培同辈)在莘塔北酱园开一家顺金米行,米行前有金山条石铺面的宽大河埠,泊满往返苏沪的运米驳船,该地段属于当时莘塔北栅漾的热闹处,周围都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建筑——跨街楼(可叹繁华景象不再,现在只能从古镇老人的记忆中依稀回放几段碎片)。住在莘塔的大姐懿华有意邀请斌妹前来发展,这样姊妹俩也好作伴。顾斌辞别九叔,决意去莘塔摆期。

(1938年,顾懿华摄于莘塔凌家西墙门内宅)

(1958年,凌顺型摄于安吉)

刚到莘塔,她先拜访当地中医翘楚费逸仙(1892~1960),切磋交流相关事宜(当时中医后学到别处设案接诊,通常第一时间拜访该地名医,好像这是不成文的惯例)。费女婉蓉(1935~2015)对此事印象很深,曾回忆过,顾斌身材适中、明目皓齿、年轻漂亮,她齐耳短发,身穿中山装,更显英姿飒爽。引人注目的是,顾医生的左上衣袋别着一支派克金笔,时人好生羡慕。

意气风发的新潮知识女性,给小镇带来新气象,大家奔走相告,镇上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在中市开诊所,于是每天到她处看病的患者接连不断,特别是那些小姐、太太都喜欢找顾斌问诊。

到莘塔行医不多久,顾斌医生碰到了一例棘手病患:汾港上有一李氏产妇,生完小孩,流血不止,到诊所时,病人早已脸无血色、命悬一线。若转诊到大地方或请有经验的名医来会诊那是肯定来不及了,正进退两难时,病人家属突然惊慌失措,像抓救命稻草似的抓着顾斌的双手不放。那些家属嚎啕大哭、声嘶力竭地对着她叫喊:“医生,快点救救小宝宝的娘!孩子不能没有娘亲啊!”

看着病人家属的殷切期盼,想到病情刻不容缓,必须分秒必争!顾斌医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拿出杏林世家特有的胆大无惧、沉稳心细,果断地先以金针刺穴止住血流。从小的耳濡目染、前阵子在父亲身边侍诊的历练,正好全部派上用场,经过一番紧张有序的抢救,总算把产妇从鬼门关强拉了回来。稍后顾斌医生酌情开出方剂,让产妇内服,并亲配外用洗液坐浴佐之,如此慢慢调理,两月后终于使李氏恢复元气。

当时妇女因生娃导致死亡的案例很多,而如今一个姑娘家把生命垂危的产妇李氏救活了,四方八邻听了,都啧啧称奇,李氏家属更是赠匾谢恩。

是年,顾斌21周岁,年纪轻轻就在莘塔一看成名,从此找顾斌看病的患者与日俱增,业务蒸蒸日上。可惜她在莘塔只呆两年,便随夫去广州,又辗转内地,最终在长沙铁道医院工作,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病故。

笔者丁酉隆冬,专访顾斌侄子顾四初先生(1947~,字丁年,杏花馆后人,善针灸,现居嘉善)。主人拿出家族相册,里面仅存一张顾斌在杭州求学时拍摄的小照。四初先生追忆,姑父是铁路专业技术人员,解放后夫妻俩去内地参加建设。姑姑十分想念江南,其子取名嘉善。当时高压的政治气氛、异乡的水土不服,令姑姑心情郁结,忧思成疾,身体每况日下,1967年不幸突染急症身亡。四初说,顾斌同学朋友颇多,常书信往来,曾有一藤箱信札,寄放他家,可惜于文革中散佚。

莘塔原名“孙塔”,据说三国时孙权爱妃孙姬葬于此,曾有一塔。集镇虽小,但文人荟萃、名医辈出,清朝康熙年间改名“莘塔”,市河便称莘溪,很雅。顾斌英华早逝,甚是惋惜。虽然她在莘塔行医的时间不长,但值得写上一笔。

儿时,喜欢听长辈讲过去的杏林轶事。小镇往事悠悠,但,并不如烟。

(丙酉年隆冬摄,右者为顾四初先生)

友情提示:

本期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阅读与欣赏,欢迎粉丝转发。媒体、企业和公众号等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 本期编辑:云巛 2018. 4. 17 ~~

欢迎关注尔雅斋

您的每一句留言

您的每一个点赞

都是我们原创的动力

中国地名杂志

新传奇杂志网站

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