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实验箱

孙俊起名1个人20年12万毫升

发表于:2025-10-21 09:48:42 来源:蓝莓资讯

8月28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一天,但是对于大厂街道综合执法大队队员孙俊来说却不一般,这是他和妻子的结婚纪念日。以往每年的纪念日,他都和妻子还有女儿一起吃饭度过,今年,他和在社区工作的妻子分别值守在各自的防疫查验点。

疫情发生以来,孙俊和妻子都奋战在防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然而,除了是一名拥有24年工龄的老城管队员,孙俊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

低调的“老革命”

一本本的红色无偿献血证铺满了孙俊的工作桌,截至目前,他的献血总量已达到12000多毫升,相当于3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

回忆起第一次参加献血,“那是2000年,才28岁。”孙俊笑着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需要血小板的人很多,就开始坚持无偿捐献血小板。

献血小板不同于献全血,必须到指定的地方——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而且每次献血小板都需要花上一个半小时,但是他每年几乎都要献血小板7到8次。“‘老革命’又来啦。”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孙俊的老熟人,每次看到他来献血小板,都跟他打趣。孙俊说,很多人对献血有误解,认为献血对身体不好。他认为,经常献血能激活身体的造血系统,有利于提高血液质量。

献血已成为“生活习惯”

因为要定期献血,孙俊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要求非常严格,早晨5点半起床,晚上11点之前要睡觉,每天保证至少20分钟运动时间,常年少油少盐少糖,不沾烟酒,坚持锻炼身体,高度的自律让他的身体达到一种最佳状态。

定期献血也成了孙俊的“生活习惯”。每次去献血时,他的身体健康都达标,血液都合格。“定期献血的人,往往自觉性很强,只要是自己制定好的规则,约定好的做法,都会一丝不苟按质量完成。”孙俊经常会阅读一些医疗类的书籍和文章,他了解到,临床上需要用血的患者比大家了解的要多得多,如果能及时得到输血,患者不仅身体疾病能改善,心理上也能得到治愈。

今年7月,疫情再次发生,南京的血库告急,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给孙俊打来了电话,希望他能支援。中心说要安排专车上门来接,被孙俊婉拒了。“下了班我就过去,你们放心。”当天晚上,值完晚6点到夜里12点的班,他让家人开车送他来到中心。“疫情期间,大家都很忙,不能为了我搞特殊。”

我就想做一颗铺路的“石子”

谈起为什么要坚持无偿献血,孙俊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从小就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那么多帮助我的人,我如何报答呢?不想说什么豪言壮语,就只想默默为社会做一点事。”

在孙俊心中,献血不仅仅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更是应该坚定去做的一件事。而他对待工作,也是如此,择一行,便用心待之。虽已人到中年,但是孙俊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仍让人敬佩。在大队中,孙俊主要负责信访接待调解室。面对随时前来“讨说法”的当事人,他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问明情况进行调解。“城管的工作不好做,必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让老百姓满意。”每一次调解,孙俊和同事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化解矛盾和纠纷。

最近一个多月来,他和妻子都主动请缨坚持在抗疫一线,顾不上照顾家里86岁的老父亲,也顾不上照顾还未上初中的女儿。但是女儿孙琰茗却非常懂事,在家学会了简单的做饭烧菜,还安慰父母:“你们安心工作,我在家照顾好爷爷,你们为市民做贡献,我为咱们这个小家做贡献!”女儿是孙俊心中的骄傲,他告诉记者,之所以为女儿取名孙琰茗,是希望她的人生像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给别人带去芳香和温暖。

“我就想永远做一颗铺路的‘石子’,不负韶华,不负人生一回!”每一次义无反顾地撸起袖子,49岁的孙俊依然热血,这是一名老城管队员最平凡无声的担当。他说,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会一直献下去。“涓涓血液,足够温热,能将爱一直传递!”

家庭生活指南编辑部

冶金管理杂志

中国金属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