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推力轴承

东阳阁楼客厅装修红遍东阳丨南峰村数十年嬗

发表于:2025-04-23 08:46:14 来源:蓝莓资讯

从市区沿着217省道驱车行驶,翻过南午岭后,所到的第一个路口旁就是南市街道南峰村。走在南峰村,村庄环境秀美,路面干净整洁。记者跟随着南峰村干部,一边走一边了解村中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解放前,南峰村人口稀少,村民大多由各地迁居而来,存在多姓混居且人口少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峰村现有农户489户,人口1386人。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南峰村曾经是个基础设施落后的村庄,一条宽两米的小路穿村而过,很不起眼。南峰村党支部书记胡志金告诉记者,这是过去东阳前往永康的必经之路,用青石板跟石子铺设。村内的其他道路基本都是黄泥路或石子路,一路磕磕绊绊,交通条件很差。

1958年开始,村口修建了第一条公路,与外界的连接变得畅通。经过不断发展,现在的南峰村内道路已完成硬化,平整干净的水泥路给村里带去了新气象,还另外铺设了5000平方米的柏油路。现在的南峰村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便利,距村不远处的高铁新城正在建设之中,未来将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为村庄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南峰村党支部委员金洪生从小在村中长大,对变化感触颇深,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金洪生感叹道:“那时候的生活是真的艰苦,大家都以种田为生,但人多地少,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为了节省柴火,家里做饭时将菜跟饭一起蒸熟,很少炒菜。平时穿的衣服都是土布粗衣,兄弟姐妹轮流穿,打了许多补丁。”

日子真正好起来是分田到户之后,农民迎来了新生活。“自己种粮,缴公粮之后家里还有余粮。”金洪生说,辛苦的付出有了回报,生活有了奔头。渐渐地,村里破旧的泥房木屋被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所取代,大家在吃饱穿暖后还提升了居住条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南峰村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建设,村民生活水平与村容村貌都有了巨大改观,乡风文明和谐。

在新农村建设上,南峰村大力做好“三通”、建好3个文体广场、村民健身设施和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南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村里还建造公厕、垃圾箱和垃圾中转站,并配有专职的清洁工,每天专人负责清运垃圾。

人居环境关系着村民的幸福感。在南峰村,路边看不到一丁点儿垃圾,家家户户庭院边都有漂亮的绿化。西渡溪从村中贯穿而过,在溪边漫步,沿途处处节点十分美丽。村里还建有一个公园,在几棵百年老樟树的荫蔽之下,公园内曲径通幽,并设有一座凉亭供人休息。许多村民都会在晚饭后来此散步聊天。

在对村民照顾上,村中出资积极参加合作医疗保险,使全村100%的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同时南峰村敬老氛围浓厚,时时处处关心着老人,成立了老协组织,为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开展节日慰问、丰富文化生活等。

“如今的好日子来之不易,离不开革命先烈们的付出。”金洪生认真地说。

共产党员精神永传承

作为过去的县委办公机关所在地,南市街道南峰村的共产党员革命精神影响了村中的一代代人。

金洪生是南峰村党支部委员,今年60岁,他的母亲胡照音曾经也是一名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员。

据金洪生介绍,他的母亲胡照音出生于1920年,南峰村岭下街人,19岁时在马海琴的引荐下加入共产党,此后在党支部里从事宣传工作,为抗战营造舆论氛围。

金洪生常常听母亲讲起过去宣传工作的困难。当时,共产党人遭到大肆抓捕,只能隐藏起来,常常要在深夜才能去大街小巷上张贴宣传单,同时还要躲避相关人员的巡逻抓捕,工作十分危险。此外,在党支部要召开会议的时候,大家都背着草篓子拿着柴刀,假装是去割草,实际上在山上隐蔽地开会。

在这样紧张的高压态势之下,胡照音怀着为革命工作的信念,一直努力坚持了下来。在抗战胜利之后,胡照音转为以文艺宣传的形式,宣传共产党工作的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共产党,为本地解放赢得了群众基础。

由于缺少文化,胡照音在解放后留在了家里务农。金洪生说,母亲认为此前的革命工作是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后在家工作是对国家发展的另一种支持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胡照音坚持踏踏实实做事,过去条件艰苦,她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生产生活中勤恳努力,对子女也悉心教导,到了晚年也十分关心村庄的发展情况,一直到到2010年逝世,享年92岁。

金洪生从38岁开始当村干部,至今已有20多年了。他说,父母亲都是共产党员,从小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让自己学习到了很多。因此在村干部这一工作岗位上,牢记着父母的教诲,尽好一名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坚持为人民服务。

多年来,在村庄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金洪生总是起到带头作用,始终以一名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付出。并在治危拆违、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工作中以身作则,把村庄的发展放在心里,为村民解决难题。

金洪生说,现在早已不是战争的年代,但前辈留下的革命精神却是可贵的,要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为建设更好家园不断努力。

姐弟同心干革命 革命“灯塔”指引前进方向

1939年9月,共产党员蒋拥瑜通过国民党县政府妇女工作队队长侯双碧,以妇女工作队训练队员的公开身份到当时的槐堂地区从事党的妇女工作。他们团结进步教师,联络进步人士,举办民众夜校、妇女民校等,对学生、农民进行文化教育、阶级教育和抗日爱国教育,发动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从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

1939年10月,中共槐堂区委成立,马忠元担任区委书记,组织委员蒋拥瑜,宣传委员周望谦,下属岭下街、后赵、妇女3个党支部。不久,县委办公机关也从卢宅卢福星家移到槐堂岭下街马忠元家。为什么要选在槐堂马忠元家?他为革命事业做了哪些贡献呢?带着疑问,我们前往了南市街道南峰村,找到了马忠元的外甥张梅德,请他讲述了记忆中的故事。

8月14日上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马忠元家的旧址,房子已经没有了,地面上铺着砂石,旁边有一圈矮小的围栏。“现在是待建状态,看到这个磉盘就能认出这是马忠元的家。”南市街道南峰村党支部书记胡志金说,马忠元的女儿目前定居香港,他的外甥在村里居住。

记者们在马忠元外甥张梅德家采访。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前往马忠元的外甥张梅德的家。在得知来意后,张梅德忙不迭地搬出椅子招呼大家坐下,开始讲述记忆中舅舅和母亲马海琴的故事。

“外公家以前是经营旅店的,东阳话叫作宿夜店,家里南来北往的客人很多。”张梅德说,当时的县委办公机关就设在旅店二楼,以人来人往的特点作掩护。为了更安全地传递消息,一楼的木门边角上有时画着“眼睛”“灯笼”式样的暗语图案。

张梅德回忆,当时的许多事都是他母亲后来讲给他听的,在他的印象里,舅舅马忠元身材高大,模样正派。1939年10月,中共槐堂区委成立后,马忠元姐弟俩一起从事宣传和发展组织的工作,在旅店的二楼秘密开设印刷厂。“那会儿的印刷设备都是去银行借的油印机和刻录板。”张梅德说,为了避开检查,所有工作都要在夜间开展。

为了借到印刷设备,马忠元白日里先和银行职员商量好暗号,到了夜里,互相确认身份后,银行职员才把机器从银行悄悄递出来。拿到印刷设备后,姐弟俩立马赶回家通宵作业,印刷各式宣传资料,再趁着天还没亮,张贴到整个县城的大街小巷。“为了应对检查,母亲把那些印刷原件贴在家里的八仙桌下面。”张梅德回忆道,尽管自己未曾亲历,但是母亲生动的讲述让他对这段故事记忆犹新。

张梅德的回忆在党史资料中得到了印证。据记载,1940年4月底,在县委书记崔洪生的领导下,在岭下街马忠元家楼上,由蒋拥瑜刻写,蔡凯、马海琴油印三天三夜,翻印了数千份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告全国同胞、国共两党同志书》。尔后分送到各区委,在5月1日晚上统一组织党员在全县各交通要道、大路凉亭、集镇大村、商店公司、茶馆酒店及国民党官员家门前张贴、散发。尤以县城最多,连国民党县政府门口墙上也贴上数米长的共产党抗日主张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等大幅标语。

此后,马忠元担任过画水区长,还做过巍山小学的校长。“早些年有个老人来过槐堂,打听到我是马忠元的外甥,一直和我说,你舅舅是个老革命,是个好人。”张梅德说,他至今都记得抗战胜利那天母亲喜悦的表情,像是放下了所有的心事。

“我舅舅字写得很好,在村里很有名,村里大多农具上都留着舅舅的笔迹。”谈话间,张梅德像是记起什么,随即取了钥匙前往亲戚家的阁楼找出一些农具。在仔细辨认后,张梅德指着几个写着年份和名字的箩筐,高兴地说这就是舅舅的字迹。“除了村里各家各户的农具,寿塔那边水渠上有座桥,上面也留有舅舅的字迹,就是年份久了,可能已经看不清了。”回忆起舅舅马忠元,张梅德脸上始终洋溢着骄傲的神情。

尽管马忠元和马海琴姐弟俩都已经离世,但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存在后人心里,他们的优秀品质像是海上的灯塔一般,指引着子孙后代继续砥砺前行。

东方陶瓷投稿

现代农机杂志社

海外英语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