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平房老厝客厅装修张碧珊用笔墨刻画潮汕
张碧珊| Zhang BiShan
张碧珊,籍贯广东汕头,现居北京,毕业于北京画院、清华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新水墨研究会研究员;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张碧珊出身书香门第且德艺双馨,分别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颁奖、广东省第十届"十大优秀书香之家"和“最受推崇的十大潮人好家风”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用笔墨刻画潮汕老厝的历史印迹
转瞬间2021年的脚步已经到来,回首2020年,艺术界发生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例如令人难忘的第25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它为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打开了一扇窗口,为激活整个后疫情时期的艺术市场画上圆满的一笔。
张碧珊作品在第25届广州艺博会上展出
艺博会上名家汇聚,艺术佳作云集,每一幅作品都释放着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其中女画家张碧珊的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张碧珊擅工笔、水墨,喜爱花鸟、历史建筑的题材创作,她偏爱宋人画,多年来潜心于研究中国古代传统笔墨。
张碧珊在展览上接受媒体采访
谈起古建筑,这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与生命力的绘画题材,它们身上所渗透的历史沧桑与厚重感,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就像一坛封尘已久的醇酒那样余韵悠长,越是品味越是回甘动人。不少画家都痴迷于以古建筑入画,客家围龙屋、皖南古城、婺源徽居、江南古镇等,每一种建筑和古村落都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悠久历史被艺术家在纸上赋予全新的气质和生命。
而张碧珊所喜爱描绘的是中国具有典型性的民居建筑潮汕老厝。潮汕厝角头,也叫"五行山墙",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的山墙,它是潮汕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众所周知潮汕地区人民拥有强烈的家庭意识观念,对于家乡、家族有着深深的依恋。故而古往今来,潮汕老厝不仅承载了悠长的历史记忆,更承载了在外漂泊的广大游子及海外华人的乡思。
张碧珊出身于广东汕头,她对潮汕老厝题材的青睐正是源自于对家乡的热爱。而通过素笺白纸上的深刻描绘,她将潮汕老厝这种独一无二、美轮美奂的建筑艺术推向了广大观众。
张碧珊《美丽揭阳我的家》240×170cm 2018
张碧珊潜心于研究传统笔墨,但她并不全然师古仿古,而是在传统艺术中思索革新,吸取营养化为自己的艺术手法和艺术语言。她尝试用现代的笔墨语言来描绘古代建筑,工笔和写意结合,融合大胆的泼彩方式,还原潮汕老厝那古朴沧桑的气质。
张碧珊《美丽家园》215×146cm 2019
在第25届秋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张碧珊所展示的《潮汕老厝》即是其表现建筑题材的代表作品,从这幅作品中我们能清晰地欣赏和品味她典雅隽秀的笔墨语言。画中采用了层叠性的构图视角展现了潮州老厝相依相偎的场景,以清淡的黄色墨彩渲染墙壁,细腻描绘了屋檐房顶的雕花纹理,画面既有工笔生动表象的部分,亦有写意抒情传神的格调。潮汕老厝破碎陈旧,沧桑斑驳的历史韵味在张碧珊高明多变的笔墨技巧中得到了“形”和“意”的结合展现。
同时这幅画作屋檐上方掠过的春燕体现了张碧珊灵巧的心思,它为画面增添了一种春的气息,更有灵动生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国传统笔墨的蕴藉含蓄,潮汕老厝沧海桑田的历史印记,就这样在张碧珊的腕下被深情演绎。
张碧珊《潮汕老厝》215×170cm 2019
当然,对于表现古建筑题材的绘画作品而言,其所呈现的内在人文精神价值远远大于外在的表象形式。潮汕民居是潮汕文化的符号代表,它不仅仅是一种具有高雅审美的建筑构造,还传达了一种生活和社会观念。通过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此地的民俗风情,环境历史等,这是更深的意义。
张碧珊《古建筑集锦》210×160㎝
张碧珊将这一部分内在的人文意蕴一点点剖开传达给了观众。在她的作品《古寨闹新春》里,她很细致地描绘了此地人民在春节时表演的场景:男女老少组成的表演队伍穿着红绿多彩的锦绣衣褂,头顶花冠,挑着彩灯,欢欣地在古寨巷道里慢慢走过,而路过的行人则纷纷停下观赏。虽然这只是表现潮汕人民生活的微小一幕,但却让人了解到了其丰富特殊的民俗文化。从远处望去,被岁月磨蚀得古旧暗淡的房屋与下方张灯结彩的喜庆人儿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隽永静默中迎来了鲜活生动,淳朴平凡迎来了热闹繁丽,这种历史与时代的碰撞,肃静与活泼的交融,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迷人韵味。
张碧珊《古寨闹新春》184×96cm 2020
潮汕老厝对张碧珊来说是不可复制的“家”,也是满载寄托的情。无论是昏黄斑驳的墙檐,还是那厚重深沉的地板,皆是她一点点抚摸过的痕迹,这一座座庄严亘古的身影,早已被她记在心中,写在笔下。而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在张碧珊的画中,亦能感受到曾经熟悉的温暖,缓解浓郁的乡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