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家用地暖

淇县山上养花淇县志每日更新130

发表于:2025-02-18 15:16:26 来源:蓝莓资讯

第三章林业

古代淇县西山为原始森林,东为次生林,近现代淇县为人工林木栽培。

第一节古代林木

一、原始森林

据庙口、仙谈岗、东场,黄洞等处的地下煤层资料考证,在距今2.3亿年前,当时境内原始森林和竹林比比皆是,有银杏、松、柏等林木。1963年4月,凉水泉干部王杰在凉水泉西南沟发现不少形如柿叶的古树叶化石,证明这里在距今约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就生长着柿科树、软桑树和其他野生果树。从全县许多地方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来看,在远古时期,域内绝大部分为原始林木,在淇河岸边阳坡处,还有大量橡树、山杨、桦木等次生林。清末民初时,据老人回忆,西部山区有茂密的橡树、懈树。其中西掌大岭有林500亩,粗者合抱,高达十几米,为杂树混合林﹔温坡大南沟有茂密的懈树和桐树;二道庄芦草沟一带,有满坡满沟松柏林,后均毁于兵祸和自然灾害。1949年全县林木仅有野生灌木丛(荆条、马角均针、酸枣树)3000多亩,其它杂树为零星分布。

二、人工林木

据县志载,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县城北一里有一处“畦桑园”,面积10亩,专育桑苗,供民间移栽。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全县有官桑314株,民桑2.33万株;官枣63株,民枣4036株。不起棵枣树34.6万株,桑树75.9万株,到清朝中叶减少。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淇县志》载:全县仅有桑树380株,枣树285株。

三、竹林

淇县古代山丘平泊竹林很多,到处皆是。号称“淇园”。到卫国时期,从贺家以南到卧羊湾一线之东广大地区仍是茂竹森森,竹涛似海。庙口西武公祠一带竹子最茂,风景最美,史称“山青竹翠”、“淇园修竹”。1964年兴修水利时,卧羊湾农民挖出大量古竹根。《诗经》载:“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是说在淇水、澳水(折胫河〉流域,到处都生长着茂盛的竹子。后经汉武帝、东汉河内太守寇恂两次重大砍伐后,淇县竹子所剩不多,但

根据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淇县志》在《土产》篇内仍列有竹的专记。到民国期间,仅武公祠、思德、冯庄、韩楼、城关阁南高家花园等地剩有小片竹林。

第二节宜林地普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发展林业,对全县宜林地进行多次调查。1983年至1984年又进行了普查。通过普查,对不能耕种的荒山、荒沟、荒滩,四旁隙地、小片荒地,进行了丈量,全县共有荒闲宜林面积23万余亩。山区宜牧面积18万亩。分布如下:

西部山区23个行政村有宜林地面积13.6万亩。

丘陵区18个行政村有宜林地面积2.95万亩。其中,北部丘陵区11个行政村的宜林面积为2万亩,南部丘陵区7个行政村有宜林地面积0.95万亩。

全县四旁宜林隙地面积有2.29万亩。

小片荒地宜林地面积1.51万亩。沙荒宜林地面积0.81万亩。

平泊地区其它宜林地面积1.42万亩。

第三节新中国建立以来林业

一、林业工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县委、县政府对林业非常重视,每年组织干部、群众植树造林。1952年,在山区进行了“封山育林”。1961年至1965年,县人委贯彻了“一、三、五”政策,即毁一棵树,补栽三株,罚款五元。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后,县政府在山区实行了林业“三定”政策,即对农户定山区林权、定自留山、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对各类果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分别颁发了林权证。同年12月13日,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每年3月12日为全民义务植树节”后,淇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每年都开展大规模的义务植树造林活动。

二、植树造林

淇县林业生产,曾形成三个发展高潮。1953年至.1958年,为造林的第一个高潮。1957年底荒山造林为1949年的11倍,四旁植树是1949年的6.5倍,育苗面积是1949年的22倍。1963年至1965年为第二个高潮。1963年以后。林业发展的重点由山区转向平原和丘陵地区。据1965年统计,该年大面积造林是1957年的4.2倍,四旁植树是1957年的4.9倍。全县半数大队办了苗圃林场。1969年至1981年出现第三个高潮。据1976年森林资源调查,淇县有用材林792.6万棵,蓄积量为75万立方米,加上果树79万株,全县林木总株数为871.6万株,平均每人47棵。到1983年底,山区23个行政村4230户,共划自留山12.3万亩,自留滩2500亩。1985年在西部山区进行大面积飞播造林,截止1985年底,全县造林面积已达到8.2万亩,比新中国建立前夕增加34.45倍,育苗面积为2000余亩,农桐间作3.4万亩,农田林网20万亩,四旁树木1019万株。到1990年全县造林达4.4万亩。新中国建立后,在淇县林业生产上有三点明显教训:一是1958年起到公共食堂解散时期,因烧火做饭砍树很多。二是在“文革”中,养花当成“四旧”批判,全县养花几乎绝迹。三是植树造林重栽轻管,成活率不高。近几年大有改进(1995年绿化太行大会战见“政党篇”及大事记)

三、林木引进

油桐:1951年,上纣王殿村农民、省林业劳模刘志恒,从大别山西峡县引进油桐树籽--升,当年出苗70株,经两冬冻死69棵,仅剩一棵,刘冬季用白草厚裹,又用牲口粪保温,下雪后及时扫雪,使其安全度过三个寒冬,到1955年已长五米高,树冠如伞,开始结果。1956年,刘志恒用该树果籽种植第二代,成活率较高。不久土门村县劳模丁占合,引植到土门,精心管理成活较好,五年后开花结果。1969年,东关村派人到纣王殿购油桐籽,在东关东南种植一亩,后全部冻死。到1986年,全县共有较大油桐树23棵,其中纣王殿17棵,土门6棵。

漆树:1955年,省劳模刘志恒又从信阳地区鸡公山首次引进漆树,到1986年,山区纣王殿、对寺窑、黄洞等村有漆树300余棵。

簸箕柳:1954年,县林业部门从长垣县引进。先后在后张近、泥河等村沟河渠旁种植,1986年,淇河、思德河沿岸均有种植。

紫穗槐:1965年,东场村始发展紫穗槐9亩,当年产条1万余斤。后在桥盟、思德、小屯、北阳、付庄、稻庄等地成片推广。

白腊条:1973年,林业部门开始推广,1984年,全县已有5千余亩。

板栗:淇县很少,1962年从外地引进300株,在东场果园栽种,1981年仅存2株。深山区纣王殿尚有几棵。

各种杨:.自1962年起曾先后引进加杨、美杨、大关杨等。经十多年试种,美杨、加杨渐趋陶汰,大关杨近几年有所增加。同时各林场用加杨、美杨、大关杨嫁接毛白杨成功。

四、恢复栽竹

六十年代淇县竹子开始恢复。1963年春,思德村从沁阳移来竹苗百余墩,植于村南农田。1965年民主渠管理处从博爱引进云竹100墩,植于院内。1966年,城关三海村在村东植竹2亩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城关西街、西岗、沙窝及部分县直机关,又从民主渠等地移植竹子。1986年,全县出现10多处小型竹林或竹丛。现仍在继续恢复中。

第四节林木现状

一、林木数量

据林业区划调查资料,1983年全县林木覆盖面积为3.62万亩,人均宜林地0.28亩。林木覆盖率6.5%,四旁树木覆盖面积为3.3076万亩,覆盖率累计为9.8%,占全县总覆盖率的39%。人工小片林1.4599万亩,其中用材林为1.2006万亩。水果林1.17万亩、木本粮油林1735亩、天然条林(灌木)4574亩。全县活立木总株数为468.58万株,人均23.4株,活立木蓄积总量为6.95万立方米,人均0.35立方米。

全县林木年生长量为2.92万立方米,其中四旁树木年生长量2.65万立方米,人工小片林年生长量为2688立方米。

二、树木种类

据林业区划调查,淇县境内有乔、灌木91种,分属35科。其中乔木69种,灌木22种。主要用材树木有泡桐、杨、柳、椿、榆、刺槐、国槐等39种。主要经济林有苹果、柿、枣、核桃、花椒、梨、杏、桃、山楂等23种。观赏乔灌木有龙枣、石榴、黄杨、木槿、海棠、柳叶桃等多种。改革开放以来从外地引进品种不断增加。

三、林业产值

淇县在新中国建立前的1949年,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林业产值3.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6%。1958年,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林业产值11.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1978年,林业产值5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3%。到1985年林业产值增长到284.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990年林业产值达30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1994年林产总产值达到158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9%.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官网

小学科学官网

今日制造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