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推力轴承

明星学飞机驾驶电影碟中谍6阿汤哥用跑酷真

发表于:2024-12-20 10:38:28 来源:蓝莓资讯

越来越拼的阿汤哥让我们看到了,幕后故事可以比电影本身还好看。

文 | 阿树 编辑 | 胡雯雯

20多年来,《碟中谍》系列已经通过一部部续集,给自己打造出了最大的标签:反绿幕、特效。一说起它,我们就会想到阿汤哥(汤姆•克鲁斯)亲自破窗而出、徒手爬828米的迪拜塔、徒手扒飞机、徒手攀岩……而这一次,他的“不可能任务”升级了,不仅徒手爬直升机,还亲自演绎了7000米高空的HALO跳伞。

而在凡特效必绿幕的时代,电影的幕后拆解,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宣传手段。在我看来,电影本质上是一种现代巫术,我们走进影院,跟观看巫术表演并无二致。而片方将幕后秘密告知观众,就如同巫术师先兜了老底,是巫术的祛魅。

因此看这类宣传物料,往往会让特效片变得更无趣。密不透风地维持一种虚假的神秘性,才应该是巫术师的职业底线。

但《碟中谍6》告诉你:来吧!幕后可能比正片更好看。

比如,《碟中谍6》中,阿汤哥扮演的特工跳向另一栋楼时,噗咚一下撞上去了,徒手扒在墙沿,奋力翻到楼顶,然后他拖着骨折的腿,走出镜头。

在“动作”、“冒险”等类型片中,这样的设定,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标配。我们姑且称之为“永远不会跌落之定律”。观众看多了,对这种戏剧逻辑也有了惯性认知,接受门槛越来越高。

但观众可能不会注意到,这次阿汤哥的腿,是真的摔断了。而这甚至不是意外,而是剧本原本就有的设定。看的时候,如果不知道这么“精彩”的幕后,你可能也丧失了一半的惊险感。

根据主创团队自己的说法,为了达到一种真实的撞墙和疼痛效果,阿汤哥原本需要9个月才康复,但他只休息了15天。媒体在转发这些幕后视频时,还不忘附近一句温馨提示:画面恶心,看者慎重。

(巴黎飙车,被影迷们称为今年最爽飙车戏)

这样的话题,已经延伸到电影之外了。媒体和影迷津津乐道的,更是这些幕后工作如何完成,看一个好莱坞偶像明星任何化身特技演员,上天入地,飞奔在世界各地的高楼大厦间。

(亲自完成山谷中的直升机驾驶镜头)

(亲自完成Halo高空跳伞镜头)

但今天在大屏幕上再次看到阿汤哥,我的第一感觉是:从1996年拍到如今,他还是老了。原本富有光泽的英俊脸庞,开始松弛;眼神也有点空洞,甚至带上了一点慈祥。但老虽老,阿汤哥依旧是拼命三郎。这位老去的好莱坞男神,如今越来越像年轻版的成龙。

早期成龙的影片,不像后来那样滥用特效和滥用剪辑。他的动作没有经过细碎剪辑的分解,收窄了“作假戏”的余地,并且呈现了镜头内外一致的疼痛感。在《碟中谍6》中同样如此,即便如后来一场勒脖子的戏,是不是真勒不得而知,但演员脸上的窒息感,是如此货真价实。

我当然不是反对视听技术。当年主要靠棚拍的《地心引力》,那18分钟长镜头所营造的太空窒息感,便是得益于精妙的视听技术。

只不过,在如今绿幕横行的时代,跳伞或是爬直升机这类“高难度动作”,只需在摄影棚里简单比划几个假动作,几个画面合成即可。电影的工业化跟任何产业的工业化并无二致,无非是标准化生产。

所以《碟中谍》我们很难定义为特效片,更应该称之为特技片。而这样的特技,还出自一个万人迷好莱坞偶像的亲力亲为,而不是某个特技替身。在一堆商业娱乐定位的快餐产品中,《碟中谍》至今坚守的,似乎是一种背道而驰的传统,一种old school,带着点匠人的坚守、偏执和古怪。

这就像是一位老派的手艺人,充满了不惜自我毁灭的悲壮,也因此获得了众人钦佩的掌声。

回到电影本身,《碟中谍》同样是一部比较老派的特工片,瞬间回落到几十年前那些被讲过无数次的陈旧桥段。尤其是对“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刻板遵守,不仅剧作模式上如此,就连剧中人物也神色确凿:“最后一秒钟,我们一定行”。

在这些老套的情节设定里,“不可能任务”这一名头,反倒有些虚张声势了。

即便是剧情兩加入了一段看似复杂的三角恋情,最终也不过是走马观花。阿汤哥注定是无暇谈恋爱的。影片如此高密度地设置了各式各样的挑战项目,阿汤哥能赶着趟去完成就不错了。

不管如何,这始终是一部值回票价的精彩作品。那是因为,阿汤哥非常敬业,非常艰巨地,贡献了一部大型跑酷真人秀。

来源|南都周刊

END

欢迎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newmedia@nbweekly.com。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后台回复「小南」试试看哦~

体育风尚网站

中国航班期刊

东方陶瓷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