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活塞泵

嫩江里养狗怎么养的好宁夏银川丁北故乡行之

发表于:2024-11-14 18:08:06 来源:蓝莓资讯

摄影:闲看落雨

宁夏银川丁北故乡行之二

今年的清明节前3月24日,由于大弟大妹身体不太好,我和小妹相约去了丁北老家扫墓。我们早晨打车赶到贺兰县见到大堂哥后共同赶往丁北老家。

我们来到丁北唐徕渠堰家族的墓地,我站在渠堰上观看唐徕渠,现在还不到放水时节,渠中无水。这是一条宁夏平原最大的引黄灌溉渠道,渠长154公里,灌溉面积达110万亩地。一般认为该渠上游段在汉代已有原始渠道,直到唐代,才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而成为宁夏平原灌溉农业的主要命脉。唐 徕渠流经银川渠水深有一米多深,渠水往下游流经由多条支渠引水灌溉田地,到此地段时,渠中的水最深时只有大半人深,水流量少时只到人的膝盖及小腿肚深。我年少时在渠边看到渠水浅时,农民挽起裤腿下渠从渠水中走到渠对岸。

由于渠中水量少,此处的唐渠堰比银川的唐渠堰要低不少。墓地都是在面南的渠堰坡上。坟墓常年经受雨淋风蚀,逐年变小变矮,来上坟象征性地添上几锹土。可预见的是,再历经数年,在我们这辈人走后,后辈人极少会再来上坟。这些坟墓会风蚀到如渠堰的坡地一样平。这样也好,顺其自然吧。

今年来上坟的人比去年少了约三分之一,小辈有三、四个人。大家都到自己家人的墓地祭祀。我和小妹到祖坟上每个坟前摆些供品,然后到奶奶坟前烧了点纸,我边烧边念叨:“奶奶,我来看你来了”。我已到老年,每来一次都很疲惫,以后不便常来。

站在堂哥家门口看到的田地

扫墓后,大家还是像去年一样到姚伏镇的一家汉餐馆聚餐。老家的亲戚是这家餐馆的常客,说这家餐馆的菜味道地道。确实很地道,猪肘、猪蹄味道很好,蔬菜鲜嫩爽口。本地盛产蔬菜,价格比银川便宜。

饭后出餐馆,大家的汽车停放在饭馆门前的空地上。姚伏镇坐落在109国道的两侧,街上行人不多。大哥说:“今天还是星期天‘姚伏堡’的街上还冷冷清清的,前些年这里人很多,很热闹。”我说:“人都是到县城居住去了吗”?大哥说:“是的,都是到贺兰县城、平罗县城、石嘴山市,还有银川市居住”。我说:“上次来听你说这里不是老姚福堡,怎么把堡子迁到这里来?”“老堡子是在唐徕渠西,那里地势低,很潮湿,前些年搬到这里。”我想明代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适合建在那里,而如今搬迁到这里,依托着109国道,有利于经济发展。

大家坐上车到三堂弟家。到了堂弟家,我们站在他家门前看着南面的大片土地,有部分地覆盖着塑料薄膜,有一块地里长着1寸多高的青苗,我跟妹妹说:“这应该是麦苗吗?”妹妹说:“我不认识麦苗。”这也难怪,我童年多次去乡下,自然认识的植物比她多。只是现在天还冷,还不到麦苗长出来的时候。正疑惑间,大哥走了过来,我问道:“大哥,那块地是麦子吗:”大哥说:“是麦子,是冬小麦。”早就听说宁夏现在也种冬小麦,正巧这次来看到了刚长出来的麦苗。小妹问大哥:“那些盖薄膜的地里都种的什么?”“都是蔬菜、茄子、辣椒、西红柿好多种菜,种粮收益太低,种菜好一点。”

右下角土坯和砖砌的羊圈与露天旱厕是连在一起的

在堂弟家,他们夫妻俩给客人沏了茶水,摆上零食和水果,还切了一个大西瓜。大家边吃边聊,大哥感叹岁月不饶人,明年就整70岁了,有些和他年龄相仿的人已经走了。四弟表示他担任这么多年基层干部,事无巨细都要操心,感到疲倦,想卸任不干了,有个堂弟说他工作很尽职,六七天就要找大家开会解决问题。他在这片地区的村干部政绩评分最高,不干太可惜了,大家都认为他应该干下去。然后谈话说到以后的养老问题,亲戚们说城里人退休怎么也能有个两三千元的退休工资,我们以后老的干不动了是个问题。我说不要太担心,这次国家两会中提到了农民的养老问题,以后会有办法的。

在问闲聊中,我和小妹在屋子观看堂弟家的花卉,几个窗台和客厅地下摆放着二十多盆花,都长的生机勃勃。我特别喜欢一盆叫佛手掌的花,这种花长着肉肉的嫩江绿的长叶片,开着嫩黄色菊花般的花,我让弟媳给我剪了一枝带回家养。堂弟说他媳妇:“养的满窗台的花,看的人心烦。”我说:“你不要觉不着地,你老婆给你养娃娃、养鸡、养狗、养花,种庄稼,你跟着多享福。”他说:“这些活是个女人都会干。”大家都笑着说他福折的胡说。

这里见到的大多数农民的住房都和三弟家的房子状况差不多,是分散居住的平顶砖混土房。这样的居住条件很难实行集中供暖供气和安装抽水马桶。当他们老的干不动时,这样的居住环境,生活会很难难。我和小妹上了一次露天旱厕,进去后感到无处下脚。我说:“这个滋味久违了好多年了吧?”小妹说:“确实是,感到蹲不下去。”

摄影:闲看落雨

故乡,缺少了中青年和儿童的故乡分外地寂静冷清。我的这些兄弟姐妹们,已经成为传统农民的最后一代农民。看到他们,我不由得想到我多年前在故乡看到的生活情景。

他们都出生于50年代和60年代,他们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生育子女最多的父母。那时一家有7、8个孩子很常见,有2、3孩子的算是生育少的。那时城市和乡村都一样,到哪儿见到的孩子数量都比大人多多了。在乡下的亲戚中,到哪家都有一堆年龄和我相仿的孩子,那时农村生活很贫困,到哪家都是土屋、土炕和一群灰头土脸的小孩,父母为了生活终日在田地和家里辛苦地忙碌着。做饭烧炕都用柴草,煤炭用于冬天太冷时取暖,家家都有孩子的吵闹声,家家的烟囱都冒着炊烟,真是人烟稠密。

记得有一天我到宁夏文化城转悠,看到一家商店前堆放着一堆有些年头的老旧农具,有石磨石槽和犁耙等木农具,还有一辆大木轮老牛车,这些农具早年我在乡下都见过,农民使用这些农具干活。看着那辆大木轮牛车,想起了年少时看到乡间的土路上,这种老牛车拉草拉粪慢吞吞地走着。据书中记载,这种车来源于北魏太和年间……“这个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即有北方的匈奴,高车、柔然等游牧民族,又有山东,江南的汉人到此屯垦……高车族,从漠北迁来,带来了他们惯用的生产工具高车,这便是平罗历史上滚动了1600多年的老牛车。这种车的车轮奇大,直径可达1.7米,每只车轮由九辋十八幅组成,车轮大的好处是不怕滞陷,小的沟坎很容易通过。由于老牛车在历史上属于较为先进的交通工具,所以久用不衰,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摄影:闲看落雨

宁夏自秦汉以后,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频繁地迁入迁出的地域。从明朝以后的600多年农耕民族成为本地的主体民族。平罗的早期汉族移民多来源于明清。传统农业持续了600多年到我的兄弟姐妹这一代人的终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在故乡看到熟悉的田野和亲人,心中不免涌起淡淡的乡愁,但还是感到欣慰,他们现在的生活质量,是前些年不能相比的,他们的子孙,已融入到城市中。

我们告辞了三弟,乘坐大哥的车往贺兰县城走,一路上,农田里有零星的农民在干活,虽然都是老年农民,可田地并没有荒芜,田地都整理的井然有序。农村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宽阔平坦。

在车上,我问大哥:“看起来,他们几家的后几代以后就不回来务农了:”大哥说:“是的,不可能回来务农的。”大嫂接着说:“他们几家子女的娃娃从小在城市上学,即使上不了大学,初高中毕业了在城里打工也不会回来务农。”我说:“农村全剩老年人了。”大哥说:“你们今天来赶上这几天清明上坟,一路上还碰到些人,平日里冷清的见不到几个人,全剩老年人了。”“那以后的地谁种呢?”“以后就和国外一样,农业人口越来越少。只能搞土地流转,一家种个几百上千亩地。”正说着到了四十里店,大哥说:“前些年四十里店可热闹了,还有个鱼市,人来人往的,现在也冷清了。”

摄影:闲看落雨

到了贺兰县城,大哥让我们到他家去,我说你们回去休息吧,我们自己回去。

我们打了一辆私家车回家,我告诉司机到新城,司机说从沈阳路走,城市道路太拥挤。上了沈阳路,果真路况很好。我和小妹闲聊着,我赞叹这条公路修筑的宽阔平坦,一路上风景如画,新建的楼群雄伟而时尚,我们开心地欣赏着这一路的风景。司机是个中年壮汉,车技很好,受我们的情绪影响,车开的又快又稳,向西直奔而去。过了一阵子我反映过来:“啊,不对,那会儿已经过了西夏区政府,再往前走就到贺兰山根了。”司机才反映过来:“噢,应该在中阿之轴附近往南走,真对不起。”我说:“没关系,这条路就在家附近,我还从来没来过,能欣赏这一路的风景真的很高兴。”司机说:“我拉着你兜风,你是高兴了,可我白跑了不少冤枉路。”我说:“难得有人拉着我欣赏风景,哪能让你白跑,这都算路费。”“平常家里人不拉着你转?” “年轻人都要工作,只能有什么事拉着去,哪有时间到处去转。“老姐姐,你把我的电话留下,以后想去哪儿转我拉着你转。”我说:“你在贺兰县,也太远了。以后我到贺兰的亲戚家,回家找你拉我。”我留下司机的电话号码。

这是个精力旺盛,心态平和的人。他说他从十几岁就开车,喜欢开车。他已五十多岁,好多人不相信说他像四十多岁的人,好多他这个年岁的人精神疲惫,显老。我说人到中老年后,人和人精力体质有的会相差二、三十年,有的五、六十岁的人还不如七、八十岁人的身体状况。妹妹到黄河路下了车,车开到我的小区门口,我给司机加了20元钱。

回到家,一看表是下午3点多,才大半天,就在外面转了这么一大圈,有些累了,还是休息一会儿吧。

2019.3.30

摄影:闲看落雨

现代营销杂志社

理财杂志

武侠故事杂志社

文化产业期刊

高铁速递杂志官网

声屏花杂志社

美眉

临床医药文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