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哪里有养狗场的福建土著是闽越人福建人
福建很多地方的民间传说,描述福建土著是白头发、白皮肤,眼睛很害怕阳光照射——这个很扯,这是在说今天还存在的白化病人。即使从尊重病患的角度,都不应该用这个传说给孩子讲故事。
现代的福建人几乎都是古代中原华夏族的后裔,几乎没有任何闽越人的基因,那闽越人去哪了?
从古人类到闽越人
考古发现,在闽越人之前,原始人类在福建繁衍生息了数十万年:
20-40万年前,学会打猎,打制尖锐的石头剥兽皮;甚至可能已经懂得用火。
18万5千年前,能够用一些“先进”的武器,猎得一些大型动物。
5-10万年前,能够狩猎捕食的动物种类已经十分丰富。
7千-1万7千年前,会手工磨制一些精致的工具或装饰品。
6千年前,学会了制陶,陶器上还有精美的装饰花纹。
5千年前,开始捞食海鲜,尝试种稻子,养猪养狗,出现原始农业。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灭了越国,许多越国人逃离故土进入福建,与闽族土著相互融合并产生了闽越族。当年的闽越人,长相特征、习俗和现在的福建人几乎大不相同。
好大的“越”
夏朝的时候就有“于越”的称呼,越是对南方诸族、未开化或不了解的地方的泛称。闽越族出现的时候,中原人就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统称为“百越”,大致吴越是江浙沪一带,福建是闽越,广东是南越,广西是骆越;又称百越民族为“南蛮”——这里的“蛮”最初指的是村庄。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土跨越长江南北两岸,也长期被中原各诸侯国嘲笑没文化。
现在看来,把南方称作“越”,实在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无知无奈或或者偷懒行为。一直到西晋,学者臣瓒在解释《汉书》的时候,还在说“自交趾(越南北部)至会稽(苏州)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晋朝前的一笔糊涂账
到西晋末年中原民众大量迁徙到福建之前,中原人对福建、对百越族的描述几乎单凭想象和及其混乱的,拿现在的闽南话说叫画虎兰。不了解归不了解,中原的知识分子向来对于四邻有着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谈到南方的话题甚至都带有歧视色彩。
《礼记》是儒家经典,涵盖秦汉之前的礼仪论著,书中说:“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指纹脸,交趾指盘腿而坐(可能是从事海上渔业生产的习惯);到了《后汉书》,更是把交趾解释为男女共浴。唐朝史学家杜佑又添油加醋,称“南方夷人,其足大趾开广,并足而立,其趾则交,故名”。
“交趾”这个词是不是有点眼熟?前面说的,指越南北部,西汉曾设立交趾郡。
及至近现代,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仍有将没有户籍的渔民“疍家”称为“曲蹄”——由于长年海上、海边作业,经常曲膝盘坐,脚趾分开、腿部弯曲不直,与“交趾”的蔑视意味异曲同工。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本从战国写到西汉初年。作者据说是楚国或巴蜀人,这些地方距离福建相对还算是比较近的,但说到福建时仍称“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东汉的《说文解字》,对“闽”的解释是“闽,东南越,它(蛇)种。”真是简单粗暴。古人不了解福建,我们却知道闽越人去哪了。
成也闽越国,败也闽越国
越国被楚国打败后,越国国王的长子玉在福建建立了闽越国。闽越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度非常强大,秦汉时期不得不将闽越拆分成瓯越和闽越等,把潮汕划给南越管辖。
秦朝末年,闽越王无诸率领子弟兵先后参加了反秦和楚汉战争,为刘邦登上帝位立下汗马功劳,无诸被西汉中央王朝正式封王,也是首封的少数民族异性诸侯。
无诸死后,闽越国开始强力扩张,称霸百越甚至让周边的刘姓皇家诸侯也不得不臣服,一直发展到东越王馀善自立为帝、反叛朝廷,这让汉武帝坐卧不安。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击败北方匈奴后,腾出手来调遣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攻占闽越国,闽越国从此消失,闽越国的国运总共才92年。
汉武帝说:闽越这个地方守着崇山峻岭,人太强悍又狡猾无常,还不够朋友,给我把这些人通通赶去江淮地区!幸存的闽越国人被汉朝大军一路押回北方。执行人口迁移命令是非常强硬的,虽有部分闽越人出逃至台湾、广东及以南地区或偏远荒岛继续繁衍生息,但福建大地上的闽越人基本绝迹,如司马迁《史记》所言:“馀善至大逆,灭国迁众“。
中原民众入主福建
闽越国被灭国迁众的后果十分严重,从东瓯到闽越的十多万平方公里长期没有行政区,福建成为荒无人烟之地,直到汉末总人口也只有4万人。在闽越国亡国后的370年里,福建连一个地级市的行政区划都没有。公元260年的三国时期,吴国在今建瓯设立了建安郡,福建从会稽郡(治所于今苏州)分出、隶属扬州。
西晋永嘉年间,河洛人大量入闽,福建才恢复人烟与生机。
在现代分子人类学研究中发现,现代福建人和其他闽语人群并没有闽越的结构,闽南的泉州群体几乎与河南安阳群体重合,反而在浙江、上海的汉族群体中发现包含大量被同化的百越成分。因此可以确定,历史上曾经辉煌的闽越族在福建地区基本上已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