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同城养猫大安记忆嫩江沿岸在早些时候那
神奇的“鱼簗子”作者:赵国武
自古以来,在嫩江的沿岸,冬季捕鱼的主要方式是靠“放簗子”和打大网。这种做法自辽代时就有关于“捺钵”、官家簗子和放簗子的记载,可见嫩江沿岸渔业资源的丰富和劳动人民竭泽而渔的聪慧头脑。何为渔簗子和放簗子呐?这还得从建簗子开始说起。
由于嫩江流域有数不清的支流和湖泊流入嫩江,它们是鱼儿繁衍和生息的最好去处,真是有水就有鱼。所以住在沿岸的人们正是利用了这一优势,在枯水期时就在这些沟岔入江的最窄处,叠一道草皮垡子的坝墙用于将其与江阻断,里面就可存鱼啦。然后再用一些粗有20——30厘米甚至更粗的笔直落叶松木梁等距离地插入坝墙里侧的泥水里,并将木梁用重物夯实用以作依托,人们叫它箔桩子。然后再用一扁平的粗木方子把它们连在一起,渔民把它叫腰杠。届时再用一些稍细的松木杆绑两道横梁把它加固,以等待时机,这样渔簗子就建成啦。
垒墙的土坯皆用牛毛草的草皮垡子砌成,像一块块的大方毡砖,垒起来非常好用,整齐。在修墙的过程中,人们还把一些粗柳条揻成锯子横竖地把草皮垡子之间固定,就更牢固啦。因牛毛草的根系很发达,盘根错节且耐腐,又很耐水的冲刷,可用几十年不毁。这道坝墙足有四——六米宽,多大的水都冲不垮,也便于人们在两岸通行。墙的里外侧皆得挖一个直径近百米的很深的大圆坑,让它常年存水。里侧的坑以备鱼的迂回和放置木船,渔民们把它叫迎门坑,外侧的坑以便泄水和冬季时放置捞出的鱼和冻鱼之用,叫外口。还在岸边的最高处也用草皮垡子修得一处房子,以便住人和做仓库,人们通常把它叫网房子或渔簗子。由于野外老鼠多,草垡墙也爱招老鼠,所以养猫是鱼簗子的习惯,养狗也是必需的,这是动物的警卫队,不认识的人休想接近这房子。
再说说闸簗子吧。每到春夏季桃花水涨起来时,水就会漫过所垒堤坝,倒灌进簗子里的沟岔和湖泊,水大时能高出堤坝两米深。这时上游的江里、湖里和泡子里的鱼就会疯拥着随着水势流到各支流里去寻找吃食和去哪里繁殖。待撤水之前的一两天渔簗子的渔民们就开始闸簗子啦。届时人们将早已准备好的一丈多高的竹杆簾子(也叫竹箔,缝隙可以漏水)在沟岔的里侧依堤坝墙子插好,并用木锤把竹杆簾子钉牢,依托腰杠和横梁挡住,人们把这一工序叫闸簗子。这样进入沟岔里的鱼便被截在了里边,待冬季时放簗子和用网捕鱼。
鱼真是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水一撤后的两三天马上就会转头向江里回游,所以如何掌握好水情是最关键的。那时又没有电话,全凭经验和上游一程一程地传来的消息,才能把握好时机,否则就扎不住鱼啦,所以天天测水的涨落是渔民们必做的工作。
扎好簗子的两三天左右,截在支流里的鱼就会向簗子口回游和闹箔,届时整个簗子口的百十米水面都是鱼群,像粥一样,还不停地打着漂,玩鲤鱼跳龙门的把戏,企图逃出去。特别是一些浮鱼和大鱼,非常敏感,蜂拥而至,但这都是徒劳的。渔民们最怕的是鱼的“暴动”挤毁堤坝,也怕偷鱼贼的乘虚而入,所以总是在簗子口里侧的水面里日夜不停地敲船打击水面,呼喊着驱赶鱼群的集中,还要下到水里去检查堤坝是否有洞和破损处,就是初冬也必须这样不停地在水下检查,很遭罪的。鱼的集中闹箔只能维持一周左右,鱼群一看没了希望只有无奈地回游到他们最喜欢的地方抓秋膘去啦,以便过冬。这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守簗子。
待到深秋或入冬时节,大水也撤啦,堤坝也露出来啦,竹杆簾子也完成了它的使命,渔民们就把竹杆簾子拔了下来并保存好以备明年再用。待到冰面能跑重车,鱼也能冻住时,渔民们开始放簗子啦。这是个重要的节令,渔民们是要杀猪的,以敬河神。
所谓的放簗子就是在堤坝的正中开一个一米左右宽的门儿,这是早已预留好的,在门和槽底铺一个U形的柳条槽或竹箔槽,槽的末端接一个大有两米直径高有一米多的粗柳条编的大鱼囤以便接鱼。鱼囤的底部被悬空的木杆搪起来,囤底下铺有铁纱布可以漏水,这样被截在沟岔里的水就可以流出来。当然这个门儿必须用事先量身订做的一块块长条的木板挡起来,并有尺寸地放开,以免冲毁堤坝。一块板子大约有半尺宽,每次只放开一块板,水流就小多啦。
开始的一些天,渔民们叫放空水或“叫流”,根本放不出多少鱼。半月或二十天左右,随着水位的下降,鱼儿们开始慌了神,顺流而下,便跑到了鱼囤里。渔民们开始把囤里的鱼捞到柳条编成的圆形的拉鱼的冰爬梨筐里,顺着竹竿铺好(便于漏水)的通道奔到冰面上把鱼散开冻好。冰面上还得有人不停地翻动放出的鱼,渔民们叫炒鱼,避免鱼被冻在冰面上。直到把鱼冻透时才能归堆,否则容易烧堆,把鱼沤坏。还得把鱼分出大小、种类分置,堆在一起,这时鱼的连绵的小山就有了形。为了避免风化,渔民们就用苇席将鱼堆搧好,待深冬时运走。
最后的一段时日,是渔民们最忙的时节。鱼的集中流出让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是后半夜和没有月光时,鱼儿们就像合计好了一样一拥而进入鱼囤,人们接力地从鱼囤里往出捞鱼,用冰爬犁往冰面上拉鱼有时都不赶趟儿,这时是会冒囤的。鱼儿便会顺装满的鱼囤溢出来跑到了江里,而逃之夭夭。因而这时累得渔民们连饭都吃不上,睡不了觉。
放簗子时是避免人们参观的,他们说,鱼看见人和人影就向回游,再也不出来了。幸好这嫩江湾里也真的人烟稀少,这种事儿一般是不会发生的。鱼儿的流出也真有规律,开始是一些小鱼,再后是浮鱼,多数是胖头鱼、狗鱼和鳌花鱼,接着是中层的鱼如草鱼、鲤鱼,最后是底层的鱼,如鲫鱼、鲶鱼、黑鱼,真是物以类聚。当水流尽的时候,再也没有鱼流出来啦,渔民们把这时叫“老口”。
放簗子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渔民们一年工作的结束,因生活在深水泡子里的有些鱼还没有放出来,渔民们就又开始了另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打大网。打大网这也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届时渔民们分成两伙分列岸的两边。又在水面的正中间打一个长方形的冰洞把网下到水里,两侧的人接着打一系列的小冰洞,把几丈长的木杆连着绳和网顺到水里,人们用一叫“牛枆和走钩”的L形铁制木把儿的东西拨弄着水底下的木杆让它找正方向向前走,一些人们则吃力地拉着网让它不停地在水底往前走。到达一定的位置后,再把两侧的网汇合连在一起拖出水面,网内则装满了鱼。一般能叫大网的最低长一百丈至三百丈,用马拉着的转轮子绞着网纲把它一节一节地拖出水面,半米多粗的网片子内全裹满了鱼。这时人们就急忙把拖到冰面上的网片子扒开,把鱼抖落在冰面上,活蹦乱跳的,真是抢眼。一般情况下第一网都能打几万斤,有的能打十几万斤,这只能看夏秋时截住鱼的多少。我亲眼看到一网就打十几万斤鱼的场面,仅最后的网肚(网最后装鱼的大圆网)就捞了一天一夜,而且全是大鱼,有草鱼、鲤鱼、胖头鱼,挑灯地大干着,连饭都送到了冰面上吃。
这样一冬下来,大的簗子口都能产几十万斤鱼,好的年景都能产百十万斤,甚至更多。而且这都是自然的野生鱼,供应着省内的市场和大城市。但也有一年都不涨水的时候,也有大洪水冒堑的时候,这样渔民们就白盼了一年。所以渔簗子的渔民们也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我常想,嫩江的沿岸有数不过来的渔簗子,打得的鱼却还供不应求?可见鱼真是人们的一种仅次于肉的好副食品。我还常想,这种靠天吃饭的现象什么时候能改变一下,让渔民们也能旱涝保收呐?这也许正是后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变靠野生为养鱼的思路转变和原因吧?
你看现在,真是养鱼池和养鱼场遍地,满街的鱼在叫卖,想吃啥鱼就买啥鱼,真是方便得很。由此,过去放簗子的壮观已变成了历史,留作了人们的记忆。只能是现在的养鱼场冬捕时还保留着那段时期的传统做法打大网,还能让我们一饱眼福,由此还能联想到过去。因此我把他记录了下来供大家欣赏,但,是不是“非遗”项目我可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