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有钱还要养猫呢新时代马斯洛需求赚
最近,一条名为#新时代马斯洛需求#的消息上了某平台热搜。
所谓的新时代马斯洛需求总结一下就是两条:赚钱和赚钱养猫。
许多网友借着这张图片纷纷脑洞大开,将图片中的猫换成了狗或者自己正在追的偶像,磕的CP。
虽然这幅图片调侃的意味更浓一点,但这幅图片仍是引起了我的不适。
我开始思考这幅图片背后到底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无论是最低级的生理需要还是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都可以用钱来满足?
这样的价值导向对于那些三观还在形成过程中的年轻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说实话,我并不知道答案,但我明确知道这样的价值导向绝对是不可取也不应该大肆宣扬和传播的!
几乎没有人不爱钱,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原本以为2018年我贷款几百万买房的时候是我最困难的时候,随着工资待遇的逐步提高我的手头会慢慢宽裕一点。
结果最近装修的房子又出了问题,我不得不借钱请律师打官司,在官司没有定论之前,还要借钱重新装修。
现在每个月既要还贷款又要还外债,用一句流行语来形容就是“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即使是现在这样如此缺钱的状态,我依然不认同这样的价值导向。
不止如此,在某些平台的热搜上我还能屡屡看到类似这样的新闻。
#金融女博士放弃百万年薪回农村种梨#
#南大博士放弃200万年薪回村养蚯蚓#
我知道这些新闻是通过展示这样的真实案例鼓励大家勇敢追梦,追求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
希望大家不要凡事向“钱”看,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存在。
而这种新闻标题的出现也是媒体写作常用的手法,通过两种差距较大事件的对比达到吸引读者眼球并提高新闻浏览量的目的。
但这样的标题却无意间暗含并凸显了金钱这条评判标准,并以这条标准去评判各种职业的高低贵贱。
起码每次看到这样新闻,我都会有一种后者职业发展比不上前者的感觉。
新闻内容的本意是鼓励和告诫大家不要一味追逐金钱,结果新闻标题起了反作用,反而让大家满眼看到的都是钱钱钱。
《人类简史》中有一段话这样说:“金钱就是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这位征服者极端宽宏大量,手段又灵活无比,让人人都成了虔诚狂热的信徒。
在这世界上,大家讲到不同的神就易有争执,说到不同的王也可能大打出手,但用起一样的钱却是和乐融融。
例如本·拉登,他恨美国文化、恨美国宗教、恨美国政治,但用起美元倒是十分顺手。”
金钱的确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我们谁都无法忽略它的存在。
但在我看来,用赚取金钱的多少把两种职业串联在一起并进行相互比较却并不是一种合适的新闻宣传方式。
职业发展一旦赤裸裸地与金钱直接联系在一起,便容易让我们忽略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事情。
许多人都渴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就像《十三邀》中许知远问郝蕾:“你怎么看待年轻一代这么多人,这么渴望进入演员这个行业?”
郝蕾几乎没有做太多的考虑直接回答道:“赚钱呗,这个很简单嘛!名和利就是这个行业最显眼的东西。”
但她又说道:“读不懂书的人怎么能读懂剧本,更不要说去呈现了。”
郝蕾的言外之意是你连读懂剧本的本事都没有怎么能当好一个演员去收获名和利?
而回到金钱的这个话题来说也是一样。
你连赚钱的本事都还没有,你连你最想做的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赚到钱?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回乡种梨的金融女博士还是回村养蚯蚓的南大博士无不是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会毅然决然地放弃之前的工作开始新的生活。
而如今她们的收入不仅超过辞职之前的收入,更是在农业领域找到了人生新的价值和方向,用实际行动为农村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袁隆平院士曾说过:“有些年轻人有不太好的倾向,理想是赚大钱,当然可以赚钱,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
因此,对于不管是我们个人还是新闻媒体而言,相比起聚焦金钱的多少更需要做的是鼓励每个人去努力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用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赚取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钱才是真正值得被宣扬和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