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园里养狗的好不好鄂州民间吃鸡狗不能有
#古籍里的历史#
人类与狗相厮相守约有上万年岁月,狗的忠贞不贰、不离不弃、死心塌地效忠主家的模范行为,可谓是世所罕见的主仆。
从古至今,狗除了协助狩猎,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看家护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逢雪宿芙蓉山》中就描绘了一幅风雪之夜看家狗迎接主人的温馨画面。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用鸡鸣狗吠来反衬自己田园生活的宁静与闲适。在他看来,有“鸡犬之声相闻”的日子才算真正的归园田居。这样的田园理想在其《桃花源记》中得到了更为深刻直接的体现,“桃花源”几乎成了后世人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
《续搜神记》记载了一篇杨生义犬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杨生养了条狗,喜欢得形影不离。有天夜里行走,杨生不慎掉进一眼枯井里,狗在井口彻夜吠叫。第二天有人路过,听见狗的叫声很奇怪,走近一看发现了杨生。此人伸手相救,不过提出一个条件,要杨生把这只善待主人的狗送给他。杨生哪里舍得,可是不舍弃狗,就不能获救。他正在犹豫,就见狗低头瞅着井底示意,杨生明白了狗的眼神,立即答应以爱犬相赠。杨生被救上来,那人牵着狗离去了。狗走几步回头看看,看得杨生好不心酸。岂料,五天以后的夜里,狗居然悄悄回到了杨生家里。
除了象征美好生活,还有很多诗描写了看家狗与主人的深厚感情。杜甫的《草堂》作于自阆州返回成都草堂后,记叙了这些年来去草堂的始末,抒发了对国家危亡和自身命运的感慨。其中一句“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写的是杜甫的爱犬终于等到主人归来,无比欢喜地低徊在他身旁。描写看似平淡,实则深沉,与杜甫重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爱犬,还有他过去的草堂生活。
唐人《集异记》里还记载过一只忠诚护住的狗,柳超是唐中宗时的谏议大夫,犯颜上谏,得罪皇帝被贬谪岭外。与他相随的有掌阁、掌书两个仆从和一只狗。主人遭贬,最需要有人照料,可是这两个仆从居然心怀叵测,商量以皇帝有密诏为由毒死柳超。两人密谋自然不避讳狗,狗听得一清二楚,就在毒食端出,柳超要吃的紧要关头,狗咬死了两个坏蛋,保全了主人的性命。故事里的狗,不仅忠诚,而且忠诚度超过了仆从。
当然,看家狗也不总是美好正面的形象,由于对主人的忠诚,亦使其背上了摇尾乞怜、卑贱低下的骂名。比如,鄂州地区就有“吃鸡狗,不能留”的说法。
因为在鄂州农村地区,农家人都会在自家院子里面散养些鸡、鸭、鹅等小动物,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养些禽不仅可以家庭改善生活,还能将吃不完家禽出售,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毕竟作为农民,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养殖家禽也是小农经济的一大特色。
而,狗作为看院子和防盗贼的利器,它会对陌生人警惕的吠叫。特别是一只好狗不会咬家里的其他动物,也不会给主人的家庭带来财产损失。因此,一只听话的好狗,是不会咬鸡的,这是狗生存下来必要的条件,也是人类长久选择驯化其原因之所在。
当然,在长期的喂养和陪伴中,渐渐的成为家庭中一员的狗,作为一种感情丰富的动物,和生长在一个院子的鸡、鸭、鹅等家禽,关系肯定会更亲近一点,狗也会保护这些家禽不会走丢或者被其他动物欺负。
但是,如果家里的狗开始咬自家的鸡了,就犯了农家大忌,毕竟过去的中国没有多少鸡可以吃的,那就说明这只狗是一只没有灵性的狗,最起码不算一只好狗。
对于这种情况,在过去物资匮乏年代一般都是将吃鸡狗打死,然后烹掉改善一下伙食。现在,基本都是赶出家门,任由其自生自灭。因为,狗一旦开荤吃了鸡,就相当于尝到了美味,胃口一定会大开,教育肯定教育不过来了,俗话里“狗改不了吃屎”就是这个道理,时间久了还会开杀戒“咬主人”。
也许,很多民间习俗不见得很有科学道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治安的逐渐好转,养狗看家护院的功能日渐消退,只剩下的纯粹的观赏和娱乐功能。
但,民间流传已久的东西自然有其来历,至少蕴藏了地方文化和前人智慧,不妨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理规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