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在那里可以领养猫宁都一尼姑30余年收
抚养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收养弃婴,更是难能可贵。赣州市宁都县海莲寺的法师释常妙30多年来收养了20多名弃婴。如今,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已经出来工作了。
释熊杰(左)今年3岁,是常妙法师现收养的8名弃婴中年最小的一个。
前年腊月的一天晚上,身在海莲寺的常妙法师听闻寺庙门口有婴儿的啼哭声,她走到门口发现地面上有一个被丢弃的襁褓,几经询问都无人认领,常妙法师便将其收养。
海莲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繁华路,这里香烟缭绕,清幽静谧。
寺庙住持释常妙30多年来收养了20多名被丢弃的女婴,含辛茹苦养育着孩子。孩子们在宁都县城上学,海莲寺是她们温暖的家。
国清寺位于距离宁都县城十余公里远的会同镇,是释常妙管理的另外一个寺庙。
适逢周末,释常妙来到国清寺处理寺庙事物,她现收养的8位孩子跟随释常妙来到国清寺。“孩子们周末不用上学,通常我去哪里孩子们都会跟着我。周末有时候我也会带孩子们去外面走走。”
释常妙收养弃婴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的一个晚上,从外面返回寺院的她发现寺门口放了一个襁褓,里面啼哭的女婴身上爬满了蚂蚁。周围看热闹的市民除了感慨之外,却无一人愿意收养这个可怜的弃婴。
于是释常妙收留了这个弃婴,这是她收养的第一个孩子。如今,释常妙收养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已经出来工作了。
客人们到来后,孩子们勤快地收拾茶几、烧水、泡茶。
国清寺斋堂和其他房间的墙壁上悬挂、张贴着很多弟子规、论语等中国传统伦理规范和佛道教义。
“孩子们周末在寺庙里会念佛经、抄心经,久而久之她们都能把心经默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能静心,涤净心中的杂念。”释常妙说。
她还经常教育孩子要做懂规矩、正直、有担当的人。每个月初一、十五,释常妙会带着孩子外出放生,以此教育孩子们要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孩子们盛好一碗饭菜后便离开餐桌,聚在一个房间里吃饭。
“孩子们很懂事,她们会等到客人和义工吃完饭后再回到餐桌,吃剩下的饭菜。”餐桌上有几盘清一色的素菜,汤很清淡,仅有一些绿色的豌豆作为配料。
午饭过后,11岁的释演轮将酸菜晾晒在石头堆上的铁盘里。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会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
释演琳(左)和释演如(右)在大树下玩耍,两人商量着等会儿一起去欢欢(一个国清寺内义工的女儿,孩子们的同龄人)家玩。
“我们不上学的时候一般会扫地、拖地、洗衣服、洗碗。”当问起孩子们不上学的时候一般会做什么事的时候,文静的演琳细声回答道。演如性格活泼,天真烂漫,被释常妙收养的孩子们在清净的寺庙内自由成长。
孩子们成群结队、活蹦乱跳地往欢欢(一个国清寺内义工的女儿,孩子们的同龄人)家走去。她们也是孩子,同样具有爱玩的天性,也喜欢外面的世界。
释常妙现收养的8个孩子年龄不一,孩子们还小的时候需要花费释常妙更多精力。年龄大的孩子会呵护年龄小的孩子,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能给年逾五旬的释常妙减轻些许负担。
“为造福社会奉献一片爱心”是常妙法师的人生诺言,她想建造一个孤儿院,为无家可归的孩子打造一个温暖的家,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生存的权利。
“建一个孤儿院需要数以百万计的资金,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养育这些孩子不容易,每个月要支出大概要五六千元,我靠着寺庙里的香火钱和一些好心人的资助来养育这些孩子,现在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在引我们上二楼参观时,释常妙道出了她的愿望和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