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育儿的方式熟记这5条古代版科学育儿谁
说到科学育儿,你会想到什么?
是西尔斯的亲密育儿?
或者大热的正面管教?
还是崇尚爱与自由的蒙台梭利?
当80后90后开始当妈,带热了一名词“科学育儿”,宝妈们比着劲儿学习新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是宝妈的常用词,各大网站关于“科学育儿”的讨论永远是最火爆的。
《作为新手妈妈,这些科学育儿知识一定要知道!》
《科学育儿的方式有哪些?》
《有哪些真正有用的育儿书?》
打开这些链接,引用的几乎都是西式教育的观念,把这些奉为科学,当成育儿的至理名言。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育儿”。
抵制、鄙视、打压。
说到传统育儿,就是糟粕、是垃圾,是必须避开的育儿大坑。
中华文化泱泱五千年,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不断层的文明,中国式育儿真的就那么不可救药吗?
回望历史,我们有德俟天地、道冠古今的儒家至圣孔仲尼。
有文采飞扬、斗酒诗百篇的诗中谪仙李太白。
我们有文武兼备、先忧后乐的士大夫范仲淹。
有海宇清晏、蛮夷宾服的名臣张居正。
五千年文明史,名家、名臣、名士、名人辈出,是因为我们一直都知道:父之爱子,教已义方。
中国古人,也许在自然科学领域建树不多,但在思想领域,不亚于任何一个当代文明。
传统育儿不科学?是我们对传统育儿最大的误解。
“鞭扑之自子,不从父之教。”——春秋·孔子《孔子家语》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巴塞尔·范德考克,在《身体从未忘记》一书中告诉我们:
体罚,会让孩子的肾上腺素飙升,长期处在暴力环境中的孩子,体内激素水平高于正常孩子,会使得孩子易怒、暴躁、容易失控。孩子会习惯性习得家长的行为方式,并把这种行为方式应用到家长身上。
图中一幕,是曾在新闻上看到的,因为妈妈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孩子便挥动拳头打向妈妈。
从小在体罚中长大的孩子,早晚会把拳头挥向家长自己。
鞭扑之自子,不从父之教。2000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不会听话的。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隋·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在她一系列研究中发现,有效教养和无效教养有三个特征:接纳和参与、控制、给予自主性,并根据这三个特征划分了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
这四种方式分别是: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不过问型。
教养方式的特征
最好的教养模式是权威型教养。
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和蔼关注,控制理性而坚定。这样教育长大的孩子,会更乐观、更自控、更拥有良好的社会性和道德品质。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便是中国版的权威型育儿模式。
父母有威严而又能疼爱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敬畏、谨慎而孝顺。
威严会让孩子懂得控制和约束,有慈会让孩子变得更有安全感,权威型教养让父母教育和儿童成长变成一种双向健康的关系,让亲子关系更加良性发展,孩子自然会身心健康,自律而上进。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明·王守仁《训蒙大意》父母养育孩子,无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孩子成功是每个家长最深切的爱。可什么样的人才更容易成功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徳韦克发现,容易成功的人和总是失败的人面对相同事情,选择和心态是不一样的。
前段时间,一级建造师考试成绩下来了,同样都没考过,我一个朋友说:“还是自己没有好好看书,有些题明明在书上见到但没记住,回去我还得再好好看一看,下次不能再错了。”
而另一个人却说:“一建太难了,我估计就不是这块儿料,算啦明年不考了,太浪费时间。”
一个乐观积极一个悲观消极,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两种不同的人生。
这两种思维模式,德维克教授分别称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总会积极的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哪怕失败也不会气馁,只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
固定型思维的人,消极躲避,不喜欢改变和挑战,遇到困难更喜欢躲回自己的舒适区。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更容易成功。
可成长型思维怎么培养?
老祖宗告诉我们: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鼓励孩子,有效反馈,对孩子形成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让他心里充满喜悦和力量,让他学会直面挑战,孩子便会 “则其进自不能已”。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宋·宋祁《杂说》中国蒙氏教育的专家孙瑞雪曾说过:“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不建立规则,等同于暴力。”
规则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人是社会动物,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即是国际法度也是公序良俗,一个不守规矩无视规则的孩子,我们称他为“熊孩子”。一个规则感强的孩子,懂得礼仪廉耻,懂得尊重约束。
我们都喜欢好孩子不喜欢熊孩子,熊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孩子不写作业总看电视,妈妈训斥几句,奶奶听了赶紧拦着:“不就是看会儿电视么,又不会少块儿肉。”
孩子不好好吃饭,爸爸不给零食吃,姥姥偷偷买了零食给孩子:“别告诉你爸啊,你不说谁都不知道。”
在育儿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有人破坏规则,爸爸说不可以,妈妈却可以。妈妈费劲纠正的问题,其他长辈不帮忙还拆台。
父否母然,只会让孩子毫无规则。反正做什么,总会有人袒护他,有人为他撑腰。最后便是子无适从,任性为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科学家在人类的大脑中发现一些特殊的细胞,他们被称为“镜像神经元”。这些特殊的细胞让人类掌握一项学习的技能——模仿。
宝宝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出生12个月以内就已经发育成熟,两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学着模仿家长的行为和动作了,从吃饭到说话,孩子所有新技能的获得均源于模仿。
家长爱玩手机,孩子必然也爱玩手机。
家长爱看电视,孩子必然也爱看电视。
小到神态动作,大到思维模式,都是镜像神经元在工作。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古人自然不懂镜像神经元,却一样能总结出:父母做好表率,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
五千年中华文明,留下了很多育儿智慧,几千年文明不断,正是这些智慧哺育了千万代先贤。
1500年的《颜氏家训》,培养了数代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的颜氏子弟。
有为《汉书》注解的颜师古,有书法精妙颜精柳骨的颜真卿,还有凛然大节以身殉国的颜杲卿。
中国近代史的《曾国藩家书》,更是主张子孙应该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中华灿烂文明的背后,是我们民族刻在骨子里的育儿智慧。这些道理集万家之大成,即便是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去看,依然值得肯定。
别再把传统当妖魔,好东西才能千古流传呢。
我是康少妈,一个四岁男娃的妈妈,帮2000+妈妈解决育儿烦恼,妈妈群里的“万能宝妈”。关注我,养娃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