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圆锯片

王老师育儿好书我心中育儿好书的NO1养育

发表于:2024-06-19 11:41:28 来源:蓝莓资讯

放下偏见才能发现好书!关于育儿方面的书,国外翻译过来的实在太多了,我就以为国外的教育研究比较先进和值得学习。

但每看相关的书,翻译艰涩,加上作者自吹自擂的写作方式,让我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很糟糕,所以我决定要看看咱中国人写的育儿书。

终于让我发现了这本《养育的选择》,略看了下推荐序和后记,我就知道这本书值得精读,果然,一直看下来都没有失望。

这本书和同类书比,最大的价值在于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理论依据,也就是让育儿中发现的普遍现象问题,都可以找到根源,也能让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这对于每一个孩子差异很大的育儿实际来说,能得到授之以渔的指导实在太靠谱了。

原来放下偏见,会发现我们中国也有育儿专家,而且不是纸上谈兵的专家。

作者陈忻,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对于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她都了解。加上解答网友们的各种问题及结合自己的育儿实践,给出的方法很科学,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孩子的情况,有选择地拿来就用。

这本书一共十三章,每一章都就一个非常典型的育儿问题做出分析和探讨,读者们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找到教育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实践,这将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焦虑。

你对哪个敏感期感兴趣?因为想让宝宝习得英语,所以我对于“语言敏感期”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我万万没有想到,沉迷着鸡娃的家长/作者们,竟然还创造了“吃饭敏感期”这个概念。

语言、行动、认字等等有敏感期也倒罢了,竟然连吃饭都有敏感期?还让不让人活了?那不是生个娃,一直在追赶孩子的敏感期了?又怕错过了敏感期就让孩子损失了一个亿似的。都这样瞎操心,不焦虑才怪。

有句话说得好,无知带来恐惧和焦虑。正是因为我们对事物本身不了解,所以总会怕做错。

那到底什么是敏感期?

敏感期的源头是关键期。那么什么是关键期?

关键期的意思是,在动物发展过程的某个时间段内,它们已经在生理上具备条件用以在某一方面发育或者发展;而且,此时这个个体对来自环境的刺激也最敏感。如果得到了相应的刺激,就会正常发育或者发展;而如果错过了就很难弥补,这段时期就是关键期。

比如人类胚胎发展到一定时期,假如吃了一些损害胚胎发育的药,就会导致孩子生出来会有缺陷。

文中说到德国孕妇吃止孕吐的药,生出来的孩子就有四肢不健全的毛病。也就是说,在关键期内的一些影响因素,会产生不可逆的坏的后果。

回到什么是敏感期这个概念上来,敏感期没有严格的边界定义。但可以从三个方面科学理解它。

第一,敏感期不像关键期,错过了就很难弥补。比如学英语,一个孩子错过了0—3岁的语言敏感期,并不意味着他英语就不能学好了。

第二,敏感期的“窗口”比较长,家长不必担心事半功倍的学习机会稍纵即逝。

第三,并不是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了就是“XX敏感期”,这只是发展的特点,家长也不必担心错过教育机会。

综上所述,家长动不动就担心错过孩子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是太多虑了,只要平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给予回应,孩子的发展都会是正常的。

如何让孩子做到“延迟满足”?延迟满足这个教育理念实在太火了,我以为是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搞得我一度担心,如果我不懂得让宝宝学会延迟满足,那么我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真的是这样吗?到底什么是延迟满足呢?

延迟满足并不仅仅是“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推迟的满足感”,就是即使当时不能得到想得到的东西,但当得到时,会依然感到很满足。

这个概念在发展心理学中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或者人的一种属性,是人能够等待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再做想做的事,反映了自我控制或者说克制欲望的能力。

也就是说延迟满足只是“推迟满足感”,而不是“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能推迟体验满足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具有自控力的表现之一。拥有自控力的孩子,学习会更主动。

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自控力呢?

首先,不要违背孩子的发展特点。

其次,让孩子在社交和游戏中学习自控力。

第三,让孩子认识“自控力”,学会自我控制。

孩子懂得了自我控制,就不会提出无理要求,这是从根本解决孩子多吃零食、一定要买某个玩具等常见问题的办法。所以如果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控力,即使即刻满足了孩子,孩子也不会得寸进尺下去。

什么是安全感?孩子成长中,困惑父母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还有一个是关于安全感的问题。

得到了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才会有健全的人格,而那些从小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性格比较怪异,甚至会走上犯罪道路。

那么,什么是安全感呢?

信任妈妈,从而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宝宝才会拥有安全感,并且逐步发展最初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安全感。

恒河猴的实验也都证明了安全依恋建立的基础是拥抱,而非乳汁。所以只要父母/其他监护人给予孩子足够多的拥抱和有质量的陪伴,让亲子关系亲密,孩子都会有安全感。

因此,养育孩子时,不要孩子一有什么问题,都归结于缺乏安全感,偶尔的分别不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想孩子“听话”又怕没有独立性,做父母的太难了。“听话”并不意味着无条件顺从,而应该是培养孩子的倾听的能力,这对孩子的学习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倾听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即我们所说的“听话”和“个性”并不互相矛盾,更多的时候,二者相互结合,才能促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规范的独立个体。

受到媒体宣扬的“快乐/自由教育”的影响,有些父母把孩子听话当成是抹杀了个性,从而走向放任孩子的极端。之前我也是困惑这个问题,以为孩子太听话即懂事,就是太老实就是没有个性,现在看来是走入误区了。

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倾听。如何做到倾听呢?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平时就要认真听取孩子的诉求,及时给予反应,这样孩子才不会把别人说的话当成耳边风。

其次,给孩子一些简明扼要、有趣的指令,让孩子等待、让孩子帮忙丢垃圾、让孩子帮忙拿东西过来,这些都是锻炼孩子倾听的方法。

再次,学龄前或者低年级的孩子,家长们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孩子也许不会听,听了也可能不会马上就去执行,所以需要我们给予一些有效的帮助。

简而言之,倾听和独立思考结合,“听话”和“独立性”就不对立。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首先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想法是独立性的基石。平时孩子的一些合理想法要求,父母必须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第二,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比如不能在孩子还需要监护人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所谓的“独立生活”。

只要父母充分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想法,允许他们充分表达,孩子就能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具有独立性,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听话照做。

以上四点,就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还有一些收获,比如:

认同情绪,但不要归因;

表达情绪要合理: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他人,不要损坏财物;

游戏刺激的奖励会让孩子沉迷,于是对学习缺乏动力;

要让孩子有够长的时间体验失败,而不是马上带着去玩乐;

赏识教育是要孩子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看待赞扬;

想让孩子不吃“垃圾食品”,主要平时父母要普及健康的意识等等,都是非常有启发有价值的观点。

总之,很开心发现了这么一本宝藏书,有收获就是没有白费时间。

安德森癌症医院看病服务机构

安德森医院中介怎么样

正规海外医疗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