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装修卧室简约桌子图片女孩就不要读理工
文 / jinji
大学,我在一所理工院校读工科。
别看我天天带着沉重的自己和雀跃的心情,活跃在接线路、调波形、写代码之中,嬉戏于0与1之间,好不快乐。
但实际上,我多次被劝阻不要学理工科。
高考填报志愿的一个下午,我妈和她的小姐妹不知道从何处听说一位“江湖术士”,能“绝对让孩子考分价值最大化”。
这位江湖人士,得知我的估分后,传授过来人心得:“等你再大一点,就知道,比起学习,最重要的是有好对象。”
“女孩子啊,就得找个好城市。北上广首选,然后沿海的。”
“你要选电子?你们女孩子就不要读理工了。电子机械什么的,太累太难,也不好就业,让男生学去。我给你找个理工院校,男生多,到时候嫁个好男人,多好啊。”
“选一个轻松的(专业)就够了,会计学不学?”
我接不上话,一般人根本消化不了这种逻辑。幸好,我的妈妈只是需要一位江湖人士提供不对称信息,对我专业没有要求,我得以度过神仙般的四年。
从学生时代起,直至就业,学理之前工科之后,“女生不适合学理工科”,借各种人之口盘旋于我的生活上空。
初中的时候,我一次数学接近满分,夸奖之外,还听见一些刺耳的声音,说女生后劲不足:我高中的时候,化学考班级第一名,刺耳的声音更喧嚣,说女生只会做题死读书。
更别提那些分数飘红的时刻。似乎只要我是个女孩,我就不适合学数理化。高一文理分班的时候,最甚。
我的语文老师比较温和。有天他突然对我说:“你来文科吧,你适合这个。数字那些还是交给男孩子。我看你是棵好苗子,天天读读书不是更轻松?”他只看了我的语文成绩,如果他看了我的文综,会后悔说这句话的。
我们班主任是化学老师,他用他化学的脑袋号召道:“现在,大家都在抉择的路口,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文科没有用。”先扬后抑,停顿有序,像在说什么普世真理。
我那爱好古风立志学文的女同桌瞬间暴走,拍着桌子大喊:“文科怎么就没用了?”
他装作没听见,接着道:“我们班男生多,你们这些男生不读理科,是浪费资源。”文理歧视之外,还有性别歧视,男性自由选择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我那同样准备弃理从文的男后桌,在我背后幽幽地说:“我他妈就要浪费资源。”我们目前一个在国外深造,一个在传统媒体当记者,一个写科幻小说,全在自己喜欢又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我曾地毯式搜查,“女孩不适合数理化”的猜想从何而来。没有任何研究表明,女生在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的英文——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首字母缩写)存在缺陷。
在理科成绩上男女并无显著差异,但是人们还是得出男女在数学能力上有差别的结论,女生学不好数理化的偏见仍然像病毒一样流传在社会之中。警醒并劝阻每一个志愿学理科的女孩,伴随女孩始终。
即使女生在理科领域,没有丝毫的露怯,颇有成绩,也不被看好。所以,与其说女孩没有学理工科的才能,不如说,女孩不被鼓励学习理工科。
从小就被说教“女孩不适合理工科”,这种刻板印象被家庭、学校、社会不断重复强调,大部分女性内化为自我规训,“理应”对理工不感兴趣,即使擅长也没有勇气选理工科。
尽管我们的主流声音已经可以为女性工程师、科学家、科技从业者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欢喜赞叹,但落到更大范围,女性确实从教育阶段就被这个行业推得越来越远。
即使熬过了男性占大半变天的学生时代,好不容易入行,顶过了压力,也会被劝退,在就业中再次接受歧视。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位江湖术士,有一句话是对的——“不好找工作”。我在大四的多次面试中,多次碰壁。遇见各种诡异操作:员工宿舍,只限男生住;男女有别,便让所有女生在一间独立、破且小的办公室工作。甚至某大型上市国企科技公司HR明确表示,我们招女生只是为了平衡公司男女比例,对她没有要求,只要会接电话,会做记录就行。
一个怒点正常的人听了根本把持不住。
持有“女孩不适合学理工科”观点的人,假设了一个错误前提:性别的差异有优劣之分。以下蹩脚的因果关系是一切性别刻板印象的思想法宝和活的灵魂:
因为文科女生多,理科男生少,所以女生适合学文科。
因为学计算机和数学的人多数是男生,所以女生不适合理工科。
因为理科比文科难,理科男生比文科女生多,所以男性比女性优秀。
类似混乱的逻辑、不严谨的循环论证,比比皆是。人们往往富有大胆假设的情趣却没有小心求证的习惯,把一切观察到的性别差异,简单粗暴的归为生理差别。
即使承认存在优秀的女性,看到数量上低于男性,便说女性普遍不如男性,可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男女生面临的不同的社会环境。
女性在stem领域集体失声,靠的是家庭、学校、社会整体的合力。不被鼓励的选择,大环境的压抑,一个女孩的成长路障,能吓退一个密集恐惧症患。
我抛出这个议题,并不是挑起性别对立,男性也同样在性别歧视下被迫选择,我也并不是鼓励所有女性学理工科,专业是个人的选择。我想告诉大家,要有勇气做遵从内心的选择。在热爱的领域自我实现,这一点没有性别区隔。
但想要打破行业性、结构性的壁垒,只靠个体成长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整个社会给话语权弱的一方清除障碍。
希望每一位孩子,都不因性别受限,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