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锻件

婷姐生活常识在线阅读除了读书这一点对孩子

发表于:2024-05-06 12:20:01 来源:蓝莓资讯

只有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才会在人生转折点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成功坚持到终点。

01 下棋与思考

晚上跟昊同学下象棋。

缘由是前晚和昨晩跟他下五子棋,我输的一败涂地。

一直以来,他都是无比崇拜我的。

可前两晚,我却莫名的惨败。昊同学许是有些得意了,觉得五子棋我已不是他的对手,便想着在象棋上也找到同样的成就感。

我们都不是高手,就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将一盘棋下得像是高手对决,难分胜负。

低手对低手也是需要费些心思的,只有低手对高手才能轻易看出好坏。

第一局我们用各自正常的实力结束了对战,我胜。

第二局,一开局昊同学就将我所有的棋子吃了个精光,仅剩一颗车和两颗士。

我确实是疏忽了,低估了昊同学的实力。本想随便找个理由认输算了,但又怕影响了自己在昊同学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于是心想,反正是输了,不能丢了面子,更不能让昊同学看出来他妈如此不堪一击,就故意随意走棋,好让他感觉我是因为想快点结束对战才有意让着他。

他却不以为然,全然看不出我的心思,自信满满地以为他赢定了,倒得意忘形起来,走棋也就大意了。

我把握住一个好机会,吃掉了他一颗车,他开始有点慌,慌则乱,乱则不定,我趁胜追机用唯一的一颗车吃掉了它几乎所有的棋,最后他只剩一颗马和两颗士。

这时,昊同学以为必定是平局了,哪想我用将和车就把他给将住了。

看到这样的结局,昊同学懊恼不已,不断反思自己的问题,总结我反击的经验。

我们深刻剖析自己在下棋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最后,得出一致结论,因为我没有放弃,才会有后面不断的惊喜。

假若一开始我只剩一颗车的时候,真的找个借口认输结束了,就不会有后面的结果。

我告诉昊同学,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即便暂时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很多时候,希望都在人们放弃的后一秒。

昊同学十分认同,还说我们下五子棋不也是一样么?

以前一看见对方有两个三子相连就以为自己必输无疑,便轻易放弃了。后来才发现,即便对方有两个三子相连,我们也可以通过找到四子相连的机会抢占先机,反败为胜。

这其实是一个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是输给了对手,而且输给了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是输给了对手,而且输给了自己。

这是我们无数次棋局中的一次,我通过下棋的过程和结果不断引导昊同学学会思考和总结。

他不再像以前一样输了就哭就闹脾气,现在已经完全学会坦然面对输赢,正确看待胜负,最主要的是他学会了自我反省,还会举一反三。

02 写作与思考

让家长开心的是孩子喜欢读书;

让家长不开心的是孩子不会写作;

让家长最不开心的是孩子既不喜欢读书又不会写作。

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孩子爱读书,书读的也不少,但是写作的时候仍然存在大问题,不是像挤牙膏,就是像记流水账,孩子读了那么多书还是惧怕写作文,家长也无可奈何。

我听过有一种思想,就是不要着急,孩子读书多了,自然就会写作了。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

读书的人分很多种,尤其是孩子,多半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的书籍读的多,不感兴趣的就读的少。

还有些孩子,读书迫于家长的逼迫,为了读书而读书,读多少都不曾投入,自然吸收不到知识。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

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惘。

读书本身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如果孩子只是重在了“读”,而忽略了“思”,必定是效果甚微,不会写作也就很正常了。

我们始终提倡有效读书,就是希望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静下心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只有这样才能让读书变得更有趣更有用更有意义。

前段时间,一个小学六年级小朋友邵同学的作文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篇引起轰动的文章,名叫《沙漏》。

小邵同学通过细心的观察,透过沙漏流逝的过程联想到时间的消逝,思考时间的意义。

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

如果我将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的话,时光确实从我的手中流逝了;

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我们经常会认为,过一天少一天,时间就消逝一天,可邵同学却认为,人活得越久,拥有的时间就越多。

人活得越久,拥有的时间就越多。

这样的逻辑和思想,让班主任都不禁陷入了思考,于是将这段文字放在了微博上,希望让更多读者来共同解析。

这样异于常人精彩的“神逻辑”,连韩寒的工作室都忍不住要为其打CALL。

邵同学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引得众人赞叹,并非偶然。

据了解,他从小学一年级就在父亲的引导下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和学习,五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他每天都会给自己时间冥想、反思和总结。

03 成长与思考

最近刚读完台湾知名教育学家洪兰教授的《学会思考》一书,书中提到,有位院士对台湾的年轻人提出了“四缺一没有“的建言。他说,现在的学生是缺热情、缺自信、缺志向、缺决心,没有思考能力。

所以,洪兰教授对于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尤为担忧,她坚信,会思考的孩子有更好的未来。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陷入了误区。

过分溺爱,生怕孩子受了委屈;

过度忙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

不尊重和信任孩子,有意无意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习惯对孩子的大事小事一手包办,拒绝孩子独立;

纵容孩子犯错,“孩子还小,长大就自然就好了”的思想根深蒂固;

……

这些行为都会阻碍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从4岁到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标的实验。儿童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从7岁到12岁,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这个时期,儿童的依赖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追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

所以,这两个阶段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赢在转折点大于赢在起跑线

家长都注重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不知坚持到终点的关键不是赢在起跑线而是赢在人生的转折点。

只有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才会在人生转折点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成功坚持到终点。

低碳世界

移动信息杂志

品牌研究杂志

中文信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