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身为五子良将之一为何结局却很凄惨
于禁身为五子良将之一,为何结局却很凄惨?
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是个群雄并起的时代,经过多番苦战最后留下了三方大势力,也就是我们后世习惯称呼的“魏蜀吴”,受《三国演义》影响,蜀汉五虎将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真实的蜀汉历史上却并没有五虎将,反而曹魏倒有五子良将,那就是于禁、张辽、徐晃、乐进、张郃,其中于禁最终因战败投降成为了魏国的污点,最终屈辱而死,这又是为何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于禁领军三万去解樊城之围,结果碰到汉水暴涨,关羽来了一招水淹七军,魏军大势已去,于禁无奈投降,而另一名魏将庞德却宁死不降跟他形成了鲜明对比。
曹操听闻于禁投降之后,叹气道:“于禁跟我三十多年,到危难时候,怎么还不如庞德。”
至此,直到曹操去世,二人再没有见面的机会,如果说非要给于禁找一个投降的理由,那么很可能是他作为主帅要对全军将士的生命负责,他毁了个人名节,保全了三万将士性命,未尝不是一件不值得的事。
关羽威震华夏之后,局势急转直下,吕蒙白衣渡江占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于禁从蜀汉战俘转手到了东吴,二次受辱。
没过几年,东吴又与曹魏修好,于禁成为礼物被送回了魏国,此时的魏国已经是曹丕当家了,虽然表面上对于禁客客气气的,但是实际上十分看不起他,安排于禁祭拜曹操的时候,故意把于禁投降、庞德捐躯的画像挂在醒目的地方。
于禁看后羞愧难当,三次受辱之后,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再也撑不住了,至此一病不起,命归天国,死后竟然又受到了第四次侮辱,被曹丕追谥为厉侯。
要说三国降将虽多,很多也都被世人所包容,但是偏偏于禁却三番受辱,含恨而死。舍生取义固然高尚,但是能为数万人的性命而甘愿折辱一生也同样值得钦佩,或许如果于禁回去的时候,仍是曹操在位,他的结局能好一点,毕竟曹公应该还愿意相信他,可惜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