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东汉自建立起就存在着覆灭的隐患呢
为何说东汉自建立起就存在着覆灭的隐患呢?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入关后“约法三章”,依靠乡贤涵养民力,有效地巩固了自身统治基础,最终击败项羽赢得天下,高祖之后的汉朝统治者“无为而治”,成就了辉煌盛世“文景之治”,但从汉武帝时起,这一统治模式开始面临挑战——随着西汉社会的发展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地方豪民势力逐渐上升,最终取得了对社会底层的控制权,原有的朝廷-乡贤治理模式被架空后,土地兼并、奴婢、流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引发。事实上,王莽篡汉所推行一系列改革新政的背后,就是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次尝试。王莽人亡政息后,雄才大略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也未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东汉王朝自建立起就有着覆灭隐患存在。
一、豪强阶级的诞生与成长
秦汉时期,伴随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建立,地方上原有的宗族组织势力被打碎削弱,一个个自给自足的自耕农小家庭构成了封建王朝最基础的统治单元,中央政府通过向下层层任命的官员最终直接控制了天下,可以行之有效地向百姓征收赋税、征发劳役,中央政权的控制能力与动员能力也由此得到了最大保证。但是,王朝统治者也明白将社会永远保持在分散的自耕农小家庭组成的状态上是不可能的,这种状态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小农家庭自给自足的同时也意味着生产效率低下,在生态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集中大量人力。
豪族在乡里形成权威后,自然也就取得了对乡里社会秩序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豪族对其宗族成员的活动和财产具有绝对控制权;第二,战乱时豪族可凭权威号召乡里作为自身武力;第三,豪族依靠乡里支配地位纵横乡里,打着以“义”复仇的名号,可以拒绝官府干涉。豪族正是在两汉交际战乱之时,凭借在乡里的权威,对所在地方郡县官员产生巨大政治影响力。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进行“中兴”时,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即社会上遍布大大小小对各自乡里具有支配力的地方豪强,地方官员对其也无能为力。
值得关注的是,东汉创始者刘秀本身就是南阳地方豪族出身,帮助他夺得天下的武将文臣(如云台二十八将),也多是地方豪族势力代表。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南阳豪族集团与河北豪族集团的支持,刘秀能否平定各方并登基称帝都是个未知数。就以刘秀一统天下为例,也是他在征服各地豪族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刘秀为解决豪族坐大并危及统治的局面,率军征讨不服豪强的同时,也用官爵俸禄对进行招降纳叛。刘秀能够对昔日对手给予最大的宽容,这些做法虽然令东汉成立初期的中央政府军事力量强大,但实际上却组织松散,缺乏稳固深厚的社会基础,东汉历代皇帝权威与号召力因此先天不足。
自西汉中后期起,地方豪强壮大所带来的土地兼并问题、奴婢问题日益严重,西汉因无力解决被王莽篡夺,王莽建立的新朝试图用儒家理想主义“托古改制”,但也因损害到社会各阶层切身利益,导致自身信用破产。两汉交际动荡时期,本就强大的地方豪族乘机凝聚乡里,成为东汉政权统治基层的基础,而这一份先天不足的隐忧,致使东汉王朝根基不稳,最终不亡于黄巾,而亡于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