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大唐三绝还有哪些
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 大唐“三绝”还有哪些?
但凡是中国人,一提及大唐,少有不为唐时的繁荣、强大及其璀璨之文化而骄傲的。不同于宋时经济、文化发达却武力孱弱,唐朝却是文治、武功皆备。文宗皇帝之时,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将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御封为大唐“三绝”。此“三绝”者,虽各不相同,然究其本质,亦有相通之处,皆具有大唐文化精神之鲜明特征。
大唐之所以为大唐,更是因为其独具恢弘、豪放且鲜活的文化气质。唐太宗李世民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贞观政要》中说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正是他的这种兼容并蓄的执政理念,使得唐时的开放精神与包容精神,是历朝历代皆难企及的。因此,唐时的文化精神,也是博大而浑厚的,且因为西域文明的注入,又带着几分狂放不羁之表现。
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大唐的文化艺术发展更是到了登峰造极之水平,涌现出一大批惊才绝艳之辈,而“三绝”者,亦皆是出现于此时。“三绝”者,诗仙李白之名最是响亮,不管在其生前还是身后,皆是响彻寰宇,无人不晓;而草圣张旭,虽在书法界自创一派,有开山祖师之地位,但民间除了书法艺术爱好者,所知者甚少;至于武圣裴旻,史书记载犹少,故知者更是寥寥。不过,有意思的是,此三人者,竟然颇有交集,倘以李白为主线的话,可以发现,他不仅与张旭是资深酒友关系,且与裴旻是师徒关系,少年时曾从其学剑。
张旭,亦是才华横溢、洒脱不羁之人,其个性颇为独特。他嗜饮如命,常于大醉后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抑或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据传,他甚至有过醉后以头发蘸墨书写之经历,故又有“张颠”之雅称。他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书法功力深厚,字字有法,但又能够自成一家,创造出潇洒飘逸、变幻莫测的狂草。他的字深受世人所喜爱,若是偶得片纸只字,都如获至宝,世袭珍藏。
据史载,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张旭请教笔法,诗僧怀素亦是继承张旭之狂草笔法。唐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裴旻其人,有剑圣之称。据《独异志》载,其“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又据传,画家吴道子因见裴旻剑舞,“出没神怪既毕,乃挥毫益进”。
唐时剑舞之风盛行,公孙大娘即是以善舞剑器闻名天下。她于民间献艺时,观看者可谓人潮似海。草圣张旭曾自言,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而得书法之神。公孙大娘的剑舞之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裴将军满堂势”,即根据裴旻将军独到的舞剑技艺改编而成。杜甫曾大为赞叹:“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可见其剑舞之精妙无双。
公孙大娘是民间艺人,裴旻则不然,其苦练剑术是为了沙场建功,而非献艺于人前。也因此,他的剑术寻常人难得一见,然他不动剑则已,一动剑则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势,见之者必然终身难忘,故世间始有“剑圣”之盛名流传开来。
“三绝”中李白和张旭都是狂放不羁之性格,裴旻我们虽知之甚少,但能够使出那般凌厉风流,且令人如痴如醉之剑舞的人,亦应为洒脱、豪放之人。不得不说,这跟彼时大唐之文化精神是有关系的,因大唐文化是有容乃大的,大唐的文人武士,纵不能在庙堂得意,也可在江湖中扬名。故所谓“三绝”者,亦是一种绝世风流,以及豪放精神之体现。
- 上一篇:曹操杀吕布的时候为什么先勒死再砍头示众
- 下一篇: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孙权谁得的好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