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铰刀

秦军在抢下城池后是如何对待满城百姓的

发表于:2023-12-19 11:41:28 来源:蓝莓资讯

秦军在抢下城池后,是如何对待满城百姓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秦军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战国时期,在“农战”政策以及二十级军功爵制的刺激下,战场上的秦军堪称脑袋收割机,他们“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多次出现单场战斗斩首敌方数万、十余万甚至几十万的记录,这也是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国”的重要原因。

那么,秦军在消灭对方军队、抢下城池后,对于那些没有武装的寻常百姓是怎么处理的?是像后世战乱时期那样大肆屠城,还是妥善安抚、收为己用?史记中的记载,与我们的想象完全不同。

“屠城”未见记载,“遣返”反而常见

屠城,是古代战争中最为血腥、最不人道的行为,楚汉相争中的刘邦、项羽都有过这类劣迹;甚至吟唱着“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貌似颇有悲天悯人情怀的曹操,这种事也干得不少。

而“屠城”这个字眼,最早正是出现在战国。《荀子·议兵篇》中说:

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

同时,这种措施还有一个好处:以免税为吸引力,吸引各国百姓投奔秦国,削弱对手的有生力量:“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

根据文中的相关字眼来看,《徕民》篇出现于公元前260年后,作者是秦朝廷的某位法家官员。这一措施具体施行得如何,各类史书中并没有相关记录。

但据《荀子·议兵篇》的说法来看(此文同样诞生于长平之战后),后期秦国在消化夺来的领土方面进行得相当有成效。他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即兼并别国领土容易,但凝聚吸收很难;其后他列举了齐国吞并宋国、燕国占领齐国这两大反面案例加以证明。紧接着,荀子说:“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上地即上党之地,秦国能最终消化吸收这一战略要地,不大可能完全依仗武力。

总而言之,古时的战争年代,各方的举动与道德关联不大,更多的是出于利益的考虑。战国时期战争虽多,但并不是战乱,基本的规则仍旧存在;秦军放过老百姓一马,只是因为这样对他们最有利。后世的战乱时期,那些枭雄们动辄屠城,既是由于纯粹弱肉强食大环境的刺激,也有节省粮食、削弱对手的考虑。虽然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在古代社会,也许只有那些和平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才能暂时得以实现。

装备制造技术期刊

美术文献杂志

工程技术杂志社官网

文化产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