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申国是如何起源又是如何被消灭的
春秋时期申国是如何起源?又是如何被消灭的?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纪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在春秋时期,众多小国相继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这才有了后面的战国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申国,就是在春秋时期被楚国消灭的。
一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周朝历史上,不止一个申国。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申国,也被称之为“申伯国”。除了“申伯国”,周朝还有西申国(申侯之国),东申国。其中,就西申国(申侯之国)来说,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在西周末年,西申国(申侯之国)联合西戎进攻周幽王,导致西周都城被攻占。在此基础上,西申国(申侯之国)等诸侯国扶持周平王即位,从而开启了东周时代。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本文所要说的“申伯国”,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伯爵诸侯国。对于周朝分封的诸侯国,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这五个档次。其中,就伯爵来说,自然是一个中等的爵位了。在春秋时期,秦国和郑国,也是伯爵诸侯国。
对于申国来说,受封君主为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炎帝部落,姜姓,原名为姜方伯,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申国和齐国一样,都是姜姓诸侯国,也即可以称之为同宗同源了。众所周知,齐国是姜子牙建立的诸侯国。
作为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的开国君主,《苏辙集》称赞申伯道:“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
二
最后,根据《左传》等史料的记载,楚文王讨伐申国的途中,经过邓国,邓祁侯说:“楚文王是我的外甥”,于是让他停在邓国,设宴款待他。骓甥、聃甥和养甥请求邓祁侯杀掉楚王,邓祁侯不许,于是三人说:“亡邓国者,必是此人。等到他灭了申国,再来灭邓国,要杀他,只有乘这个时候。”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致力于北进中原的楚国,确实不会放过邓国。所以,对于邓国来说,最好的选择其实是联合申国,以此来抗衡楚国。否则,帮助楚国的话,其实无异于饮鸩止渴。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邓祁侯不听,最后,邓国和申国同归于尽。公元前 687年春,楚国大军来了个顺手牵羊,在从申国返回楚国的过程中,顺手消灭了邓国,从而将楚国的疆域扩张到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而这,意味着楚国的疆域正式扩张到中原地区。
此外,在申国灭亡后,申伯的后人不少以谢作为姓氏,这是因为申伯的封地在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区和下辖的唐河县一带),原为古谢国(疆域约70平方公里,西周初年已灭亡)封地。申国君主后裔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
如今,谢姓的人口约101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等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